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发布 2020-12-24 02:11:28 阅读 585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词句的意思,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出示图)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板书:楼,指名认读)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为什么是“木”?

2、仔细看图,这座楼有三层,因为常有鹳雀到这座楼上栖息,所以称“鹳雀楼”

(板书:鹳雀)。识记生字“雀”,记住“隹”字底,隹是鸟类的意思,小小的鸟就叫“雀”

3、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曾登上这座楼,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呢,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景色,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听清节奏。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指名读齐读。

3、(出示生字)你记住了哪个字?

(1)“依”:做动作理解。

(2)“入”:与“人”相比较字形。

(3)“欲”:出示字典里的四种意思:欲望、想要、需要、将要。

(4)“穷”:穷是什么意思?组词穷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呢,出示(穷尽:到尽头)

(5)“目”就是我们的眼睛。组词。在一些成语中也有“目”,你知道吗?

(6)“更”指名读,评价:你读得更好了。指导用“更”说话。

4、生字都已经记住了,这首诗一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教学古诗。

1、(出示前两句诗),看图读诗,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

交流:“白日”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傍晚的太阳收起刺眼的光芒。

远处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山) 板画连绵起伏的山。

这时的太阳会在哪呢?自由读第一行诗,想一想指名贴画。

太阳和山挨得多近呀,所以诗人用了一个“依”

傍晚的太阳慢慢下沉,渐渐看不见了,诗中哪个字可以告诉我们太阳已经看不见了?出示“尽”

2、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看,傍晚的太阳慢慢下山了,向下看,他又看到了什么呢?(黄河)

(出示图)黄河的水流得怎么样? 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哪呢?(流向大海)

(出示“入海流”)

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诗人看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他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诗)自由读,看谁读懂了这两句诗?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再上一层楼”)

为什么要再上一层楼?(想看到更远、更美)

在这句诗诗中哪个词表示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目) “目”就是看到的意思。

(出示“想要——就要——”诗人想要看到很远的地方就要——(引读:“更上一层楼”)

想一想“欲”在这里是哪个意思?(想要)

诗人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这就是——(引读后两句)

4、小朋友有没有像诗人一样等上高处的时候。站在高高的xx上,你能看得怎么样?

是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诗人就是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有——才能——(指板书引读)

四、总结课文。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傍晚的太阳已经渐渐下山了,滚滚的黄河水流向了大海,他想要把千里之外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就要再上一层楼。

2、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4、这首诗仅二十个字,却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所以这首诗成了千古传颂的名诗,而其中一句也成了千古名句,那就是——(出示“更上一层楼” 齐读)现在我们还用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指板书)

说话练习:当小朋友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会对他说——

5、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穷”、“更” 看看这两个字,怎样把它们写漂亮?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B 登鹳雀楼 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登鹳雀楼 课题 登鹳雀楼。教材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以登楼的过程为顺序,写景抒情,析事明理。诗的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写景中抒发感情,于记事中阐明 ...

二年级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诗歌的丰富意蕴。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资源分析 1 教学资...

二年级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 登鹳雀楼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 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 登鹳雀楼 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 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