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

发布 2020-11-29 15:01:28 阅读 6168

学习必备欢迎**。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二、计算练习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

第1页。学习必备欢迎**。

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2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减法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 68页练习十三第9 16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 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 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前几节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 减法计算练习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 减法计算练习教案。加 减法计算练习。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 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 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 减法,这节课练习加 减法的计算。二 计算练习1 口算。1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

小学二年级数学笔算不退位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53 54页例1 例2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一第1 3题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万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使学生初步认识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和,并学会利用这一规律进行验算。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1 口算 50 20700 600口算时说出每道题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