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菩萨兵》教学设计2苏教版

发布 2020-11-22 18:55:28 阅读 3669

7 菩萨兵。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菩萨、藏民、春耕、动员、平平展展、同胞、糊涂、感激、尽心尽力”等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藏、挨”,尝试用“尽心尽力、热火朝天”等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思路,抓住表示时间的几个词语分段复述,然后连起来复述全文。

3.感悟朱总司令的“三句话”,体会红军与反动军队的区别,感悟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4.理解课文内容,学***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悟朱总司令的“三句话”,体会红军与反动军队的区别,感悟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难点: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缺乏了解。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生落实生字词;对于本课“藏”“挨”多音字的读音和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解决文章中比较难读的句子,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长征、菩萨等方面的资料,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

3.通过讲故事、给红军写信,评价学生复述课文及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把课文多读几遍。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1.202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在这一年多的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2023年6月,红军第。

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师课件出示,简介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藏民居住的地区,当地藏民同胞却称他们为“菩萨兵”,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7课。

板书课题:7 菩萨兵。

菩”“萨”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书写)

齐读课题。3.齐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预设: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借助预习单、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识与写。

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

3.根据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同位交流你自学到的生词。

2)出示生字词语。

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准确。重点强调:“藏、萨、糟”是平舌音,“菩萨、糊涂、糟蹋”等词语的第二个字读作轻声。“藏、挨”是多音字。

藏 zàn挨 ái( )

cáni( )

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灵活的采取自由读、指名读、**车读、拼读、去拼音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读,将字音读准确,重点关注多音字。)

展示预习单,随机纠错,重点强化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重点指导“藏、怨、播”等笔画比较多的字。)

3.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针对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及时订正,个别读的不够正确、流利的语句、段落教师可以范读指导。)

2)教师范读语句,重点指导长句子的阅读。请仔细听老师读一读这几句话,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语气有哪些变化,哪些地方有停顿?或者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

课件出示:学生轻声跟着读,教师帮助学生做到字字清晰、准确,不读破句,不漏读、跳读、回读。)

3)学生练读,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你能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吗?(红军长征途中、藏民居住地区 、**带领的红军、藏族同胞)

2.“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明确了一篇叙事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就可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请同学们把老师提供的这些信息连起来,尝试着概括一下吧。(小组练习、指名回答)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重点感悟——“菩萨兵”和“反动军队”

1.文中的藏族同胞亲切的称红军为“菩萨兵”,你是哪儿知道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呢?找找看。

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是什么样的? (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处处为他人着想,只做好事,不干坏事。)

你能把藏族同胞内心对朱总司令和红军发自内心的赞美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2.藏胞认为红军像菩萨一样,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有一颗仁爱之心。一开始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再找找看,藏胞得知又有军队来,有什么反映?

课件出示:想象说话: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结合你看过的电视电影,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藏胞们吃尽了哪些苦头?

指导朗读。 指名读,强调“吃尽了”。

3.引读:是的,反动军队一进入村庄就大肆掠夺,滥杀无辜,到处一片血腥。藏族同胞真是——“吃尽了苦头”,所以当军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时,难怪他们——“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

3.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板书:躲、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我们下节课继续阅读。

第二课时。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 重点感悟——“菩萨一样的军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反动军队**百姓,藏族同胞深受其苦;可是他们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默读圈画。(相机出示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2.交流朱总司令的第一句话:

1)自由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朱总司令牵挂着藏族老百姓。)

2)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3)是啊,朱总司令首先想到的是——藏胞,深山的生活也许一天两天还能熬得过去,可这么多天了,让人怎么受得了呢?谁还想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师生齐读。3.交流朱总司令的第二句话:

1)朱总司令真是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啊!你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还能够体会到什么?(朱总司令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2)是啊,如果不把地抢种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朱总司令该多急啊!谁想读好这句话? 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学生练读(重点指导体会“节气不饶人、赶紧”等词语。)

3)朱总司令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四小节)

乌云”遮住了谁的“眼睛”?(藏族同胞)这里的“乌云”指的是什么?(结合反动军队对藏胞的**指导学生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

是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让他们再也不敢相信任何军队,面对着藏胞的不理解朱总司令却表现的那么宽容和理解。那你能通过朗读把朱总司令的这份宽容和理解读出来吗?

指名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4.交流朱总司令的第三句话:

过渡:学到这儿,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读书,还能通过朗读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能感受到朱总司令一心替藏胞着想,有着菩萨心肠。那请你们再读读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发言,看又能感受到什么?

1)什么是“尽心尽力”呢?(就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全心全意)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朱总司令想民所想,把藏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就是“尽心尽力” !

2)你能用“尽心尽力”说一句话吗?(学生练习,指名说。)

3)假如你就是朱总司令,春耕动员会马上就要召开了,你打算在会上怎么说? (指导学生以朱总司令的身份读好这句话。)

5.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朗读将朱总司令的这三句话,感悟朱总司令和红军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菩萨兵》教学设计大全

学设计大全。菩萨兵 教学设计教材简说。首先 菩萨兵 这篇课文的课题很值得关注,首先它是重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次它是难点,菩萨兵一词平日少见,也许师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读懂课文,应从读懂课题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时可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预习,你知道菩萨一词的意思吗?让学生联...

三年级语文《菩萨兵》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 菩萨兵 教学反思范文。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 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 菩萨兵 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兵》教学设计

共几课时。教学内容。7菩萨兵。第几课时。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新授型。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目标。3 学习课文第一第九自然段,初步体会藏胞对 总司令 红军战士的感激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红军长征背景及长征故事 简介,见 教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