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师职业道德和幸福感的粗浅认识

发布 2020-11-19 18:50:28 阅读 9123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爱学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教师要学会一碗水端平,好学生人人都喜欢,可是问题学生或者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关注,更应该尊重他的人格,呵护他的自尊心。这些学生由于家庭问题等些许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很需要理解与同情。

而且他们对你给予的爱是很敏感的,你对他们稍微好一点,他们就会非常的高兴。

当然爱不是没有原则的。发现学生有缺点,应及时批评指出,并给予其改正的方法以及机会。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及时纠正,不能迁就。

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要求自身的业务素质过硬,教学相长,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虽然教师的工资不高,甚至下班后、周末都在忙于备课,忙于学生的管理,忙于各种**和公开课的准备。但是教师的幸福感也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教师最大的幸福感莫过于学生对你的喜欢。包括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安排他完成的任务,喜欢和你朋友式的聊天。这些喜欢我想不光是被你的幽默、丰富的知识所打动,更是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当然教师的幸福感还**于经过你的辅导和帮助,你的学生获得了成功。不光是学习上的成功,更是人格的健康成长。

这时候,你会觉得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在茁壮成长。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幸福感是不矛盾的,或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有付出,就会收获感动。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 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

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

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性的弱点,但是,我们要向整个社会的所展示的必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和人格的魅力,在当前社会上对教育还不是充分理解信任的情况,我们有牢骚有抱怨,在教师之间发一发都无所谓,拿到社会上去流露,绝对是不明智的行为。我们一味地抱怨和发牢骚,博得的不会是同情,引来的绝对是...

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

郝庄中学范瑞娜。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物质 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需要获得满足的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的 爱 教师自身的需要满足和专业发展,以及家长和领导的支持与肯定,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获得幸福。教师幸福的产生依赖于教师的辛勤劳动 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科学把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