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我若为王教案北师大版

发布 2020-11-18 14:15:28 阅读 7077

我若为王。

知识教学点。

1、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2、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3、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主有至上的权力,他们永远都是高高在上,而手下的臣民,则永远都是他们的奴才。的确,皇权与奴性一直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毒瘤,对此,聂绀弩有着深刻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若为王》。

二、作者简介。

聂绀弩是杂文大家,现代作家、学者。他有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作品有**、寓言、诗歌、剧本等多种形式,尤其以杂文、散文见长,著作颇丰,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越,影响很大的杂文大家。

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1938)、《聂绀弩杂文集》(1981)等等。散文集有《沉吟》、《巨像》、《海外奇谈》等。

三、文体简介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拿来主义》是篇有关文化动态的杂感。《我若为王》就是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蒋家王朝的****已临近末日,然而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身上,还残留着封建奴才的愚忠思想,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还很严重。作者写此文意在呼唤人们觉醒起来,抛弃奴性,共同推翻**统治,为建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而奋斗。

四、整体把握文章,深层**,理解作者的观点。

提问】你认为本文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

明确】“若”。可见,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活动】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求同存异,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下面,我们一起**文章的思路,以整体上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的第6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其中,“这样”一词是属于称代性词语,使用了这样词语的句子也叫重要的句子。

请大家结合文本找一找“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小组内相互交流意见,然后推荐出发言人)

明确】“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是第2—5段,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景。所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第三层(6-8)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2-5节首的“我若为王”;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

活动】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明确】看不起,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活动】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共性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王后”“太子或者王子”“公主”“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字,也是文本的第2第3第4段反复强调的一个字,即“捧”。

具体来说,从“王”的角度看,第6段里“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也就是说“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捧者不得不捧。长期以来,人类已经默认了这种**制度,进而形成了历代“王”或各种“王”的**主义思想。从捧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捧者自身的奴性心理在作怪。

鲁迅先生说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无怪乎“坐稳了奴隶”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可见,长期以来的奴性心理导致捧者极力去捧他们的王。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提问】作者对“王权与奴才意识”是持什么态度的?朗读最后2段。【明确】“我将恍然大悟:

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就表达作者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也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提问】“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如何理解?

明确】这“暴君”与“明君”是统一的。“暴”,指杀尽“奴才”;“明”,指扫除一切奴种,不给人间留下一个,叫奴种断子绝孙,自己也不再当奴才头儿。这“暴”中寓着“明”,“明”才需要“暴”。

上文写到,作者对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存在的温床,因而“不留一个奴种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提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将“终于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的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

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这句话充。

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提问】“‘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如何理解?

【明确】意思说,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象,“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不为王,才是最大的王,含着这样一个历史辩证法:

不为王,世上没有任何奴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会完全复归。人,再也没有奴性,有的是真的人性,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人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王”: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人性。

提问】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明确】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形,由妻子、儿女一直联想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是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这叫欲擒故纵。

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在表达上,起到强调的作用。

提问】文中“**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明确】“**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奴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总结】本文的主题: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王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提示】2—5段是摆现象,第6段是分析问题,最后两段是解决问题,那么,第一段应该是什么呢?

明确】第一段是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的读书活动,即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引出本文的话题,然后,提出问题——“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我若为王教案北师大版

我若为王。知识教学点。1 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2 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3 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代封建君主有至上的权力,他们永远都是高高在上,而手下的臣民,则永远都是他们的奴才。的确,皇权与奴性一直就是...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一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含蓄而形象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诗歌 童话 神话 寓言等 内容丰富,立意深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文学素养的好文章。二 教学目标。1 积累词汇和经典句段文篇。2 朗读品味,领悟作品思想内涵,受到启迪。3 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改写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第六单元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贺敏 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 神话 寓言和诗歌。童话 神话和寓言一般称作想像和幻想类作品,想像力丰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所选诗歌是郭沫若的 天上的街市 和 静夜 也带有浓厚的想像色彩。本单元就是在引导学生领略由 想像 创造出来的 别一世界 的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