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发布 2020-11-09 05:02:28 阅读 6909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城乡美景。

课题名称:第1课水乡的桥。

课题名称:第2课现代的桥。

课题名称:第3课漂亮的小船。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亲近自然。

课题名称:第4课园林小亭。

课题名称:第5课晨练的人们。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感受城市生活。

课题名称:第6课上海的弄堂。

课题名称:第7课流动的车。

单元主题:第四单元走近大师。

课题名称:第8课强烈的色彩。

课题名称:第9课我们的社区。

单元主题:第五单元体验版画艺术。

课题名称:第10课材料巧组合。

课题名称:第11课版画风情。

课题名称:第12课古朴的纹样。

单元主题:第六单元装饰生活。

课题名称:第13课钙塑板拼贴。

课题名称:第14课让纸条变成画。

课题名称:第15课纸带穿编。

课题名称:第16课墙报报头(设计)

单元主题:第七单元校园视觉**。

课题名称:第17课图形变变变。

课题名称:第18课毕业友谊卡。

隐性渗透:感受水乡的美景,欣赏了解线条疏密的美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学具:粗细记号笔铅画纸彩纸等。

教具:桥的**,学生作品等。

知识要素。风景画的取景与构图。

技能要求:线条流畅有疏密变化。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欣赏水乡桥的造型感受线描画的特点。

创意与表现:从不同角度描绘水乡的桥。

欣赏与评议:欣赏线条疏密对比的美,评议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临摹以桥为主体的风景。

拓展层面:从不同角度来描绘出水乡的桥。

**层面:作画时注意线条疏密对比关系。

教学重点。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

教学难点。不同角度桥的透视。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讨论。

1.课件展示水乡的桥,感受古桥的造型美。

2.展示一种桥的不同角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构图和取景方法。

3.小组讨论,从各个角度讨论桥的透视。

二.**与启发。

1.欣赏两幅对比作品,分析小结:线条有疏密对比,画面才好看。

2.演示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的添画和前后关系的处理。

3.启发学生对主体桥的最佳构图的选择。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想象与实践。

1.学生对主体桥的绘画与表现。

2.以添加省略的方法画出完整的画面。

3.指导学生认识和应用线条的流畅及疏密的对比表现。

4.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个性化表现。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出自己的作品。

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3.交流、欣赏、互评。

4.教师点评。

5.课后延伸。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城乡美景。

隐性渗透:感受现代桥梁的美,了解现代桥的各种造型和功能,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具:铅画纸、色彩颜料、记号笔等。

教具:现代桥的**,学生作品等。

知识要素。桥的造型与透视现象。

技能要求:线条流畅有疏密变化。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发现现代桥的造型美,感受现代科技的伟大。

创意与表现:以临摹的方法表现出现代的大桥。

欣赏与评议:说说自己或他人所画桥梁的造型特色。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用临摹的方法画出现代的桥。

拓展层面:表现出桥梁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层面:画出桥梁的造型特色。

教学重点。不同造型结构的桥梁的表现。

教学难点。画面中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的表现。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讨论。

1.课件展示不同时代的桥梁,让学生一同周游世界,了解桥的发展历史。

2.欣赏及分析桥的造型、结构及功能。

3.小组交流小结分析桥的形式:斜拉桥、悬索桥、钢拱桥等。

4.讨论分析造桥的科学原理。

5.揭示课题。

二.启发与讨论。

1.展示几幅透视效果强烈的**,让学生分析**。

2.学生交流小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透视的表现方法。

3.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学生**。

4.学生尝试初稿,画出大体透视效果。

三.体验与实践。

1.欣赏书上作品,从其中或多**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桥梁进行临摹。

2.在绘制中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画出桥梁的造型特色,并添加环境。

4.教师巡视指导(主要针对学生作品中的透视表现)。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的透视问题。

2.说说自己画出的桥梁的造型特色。

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4.教师点评。

5.课后延伸。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城乡美景。

隐性渗透:了解船的各种造型和功能,发现生活中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学具:陶泥或造型土、刻刀等。

教具:多**课件等。

知识要素。船的造型与肌理制作。

技能要求:泥工综合技法。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体验玩泥的快乐,了解船的造型特点。

创意与表现:用堆、挖、雕等方法塑造小船。

欣赏与评议:欣赏自己或他人作品并能会评价作品。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能用基本方法塑造出一条小船。

拓展层面:用堆、挖、雕等方法各种方法塑造美观的小船。

**层面:小船造型有特点有情趣及不同功能。

教学重点。以各种方法塑造小船。

教学难点。塑造出小船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与交流。

1.欣赏各种船的造型,并分析其特点功能。

2.运用谜语、故事导入,讲述关于船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从原始时期的独木舟、古代帆船、各类渔船等,直到江南水乡的船。

3.引入课题。

二.发现与尝试。

1.多**的演示的制作过程。

2.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及各种工具的选择应用。

3.尝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压印、刻制、刻印的效果。

三.制作与指导。

1.学生用堆、挖、雕的方法塑造小船。

2.配上顶棚及小物体,注意连接的牢度。

3.搭配人物增添生活情趣。

4.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

① 讲述船的功能及相关的小故事;

② 讲评自己做船的体会及优点或不足;

③ 评价他人的作品,发现优点及不足。

2.教师点评,总结:

针对作业技能;

② 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

③ 针对评价。

隐性渗透:了解“亭”这一建筑的特点,以及它在园林中的地位;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亭阁。

教学准备。学具:陶泥,泥刀等

教具:园林小亭的**及学生作品等。

知识要素。感受浮雕的魅力。

技能要求:泥工综合技法。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民族文化。

创意与表现:用泥工技法制作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小亭。

欣赏与评议:发现各种泥工技法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用浮雕的方式来建造一座亭阁。

拓展层面:运用各种泥工技法深入刻画细节部分。

**层面:能用夸张的手法,创作有特色的作品。

教学重点。抓住亭阁的特征,大胆的表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并配合夸张的手法来完成亭阁的“建造”

教学过程。一.回忆与欣赏。

1.出示并欣赏浮雕作品。

2.交流感受,回忆有关浮雕的知识点。

3.归纳小结浮雕的特点。在平板上做出半立体效果。

4.出示课题。

二.体验与讨论。

1.欣赏各类泥塑浮雕作品。

2.分组讨论这些作品中不同的制作技法。

3.发现制作步骤,讨论相关要求:

造型可以用整体块面也可以用线条来完成;

细节可以用叠加、刻印来完成。

4.夸张表现阁亭的主要特征。

三.制作与指导。

1.学生实践操作:

制作一块底版,外型先不必确定;

大块面形状可以另做底版,在它上面切出所需要的形状,然后粘贴在一起;

小块面形状可用上面的方法,也可用搓出来的不同粗细的线条来完成;

在细节部分加以精细刻画;

最后修改整个底版的外型。

2.可进行合作作业。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组内交流成功之处。

3.互评,教师评议:

是否抓住阁亭的主要特征?

是否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泥工技法?

细节部分的刻画是否精到?

块面与线条的组合是否协调?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亲近自然。

隐性渗透:感受人物的动态美,夸张的美。

教学准备。学具:陶泥或造型土。

教具:多**课件等。

知识要素。人物动态与造型夸张。

技能要求:泥工综合技法。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体验玩泥巴的乐趣,感受人物的动态美。

创意与表现:塑造出动态夸张的人物。

欣赏与评议:欣赏互评相互的作品,发现他人的创造。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能塑造出一个动态的人物。

拓展层面:塑造的人物特征明显,动态夸张。

**层面:塑造的人物有个性,服饰与动态相结合。

教学重点。人物动态的夸张,特点的表现。

教学难点。设计出有个性,不同神态的人物。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导入。

1.在欣赏集体中仔细观察,交流**动态夸张的表现手法(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变化)。

2.请学生模仿各种动作表演并观察。

3.揭示课题。

二.尝试与思考。

1.观察课本上的各种动态人物,及四肢的动作变化。

2.画出设计草稿,可以边演示边设计,注意动态的夸张表现。

3.教师简单示范,学生**。

三.创作与指导。

1.讲解严实操作要求:

先捏塑人物的身体;

② 捏塑四肢、注意夸张变化;

添加雕塑小物品及衣纹服饰。

2.教师巡视指导:

① 和学生共同**研究创作稿;

② 对人物夸张动态的表现;

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四.展示与评论。

1.将作品放在实物摄影仪下,进行自评互评。

2.展示作品。

3.组内交流成功之处。

4.互评,教师评议:

是否抓住人物动态的主要特征?

是否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泥工技法?

细节部分的刻画是否精到?

隐性渗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规律,用平行透视的规律描绘生活中的场景。

教学准备。学具:铅画纸、水笔或铅笔等。

教具:马路弄堂**及学生作品**等。

知识要素。平行透视。

技能要求:线条流畅有疏密变化。

教学目标。体验与发现:欣赏马路弄堂,感受浓郁的历史风貌,体味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创意与表现:用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带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马路弄堂。

欣赏与评议:发现他人作品中对透视现象的表现和线条疏密组合的美感。

作业要求。基础层面:能运用平行透视的原理画出有透视感的弄堂或道路。

拓展层面:能够在场景中添加一些生活中的人物。

**层面:能够运用线条的疏密关系表现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平行透视的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透视规律,表现近大远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感受。

1.出示马路弄堂的实景**,请学生欣赏并观察它的特点。

2.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称之为平行透视。

4.揭示课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动漫天地。课题名称 第1课感受漫画造型。课题名称 第2课我喜欢的 画。课题名称 第3课会动的动漫画。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纸的造型。课题名称 第4课纸立体造型。课题名称 第5课装饰环境。课题名称 第6课立体面具。单元主题 第三单元神州巡天。课题名称 第7课我的飞船。课题名称 第8课未来...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容积

容积。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2 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并能换算。3 通过观察 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 重点 1 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2 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 教具。教学过程 一 复习体积的概念 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 常...

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教案沪教版

容积。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2 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并能换算。3 通过观察 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 重点 1 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2 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教学准备 多 教具。教学过程 一 复习体积的概念。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