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小学五年级是儿童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由记忆画、空间环境想象和色彩理论应用的初步阶段正式转向理性认识的阶段,线描写生画,速写、色彩写生画等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儿童色感和造型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提高作用。所以,本学期要多向学生讲授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多带学生外出感受,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描绘。
二﹑教学目的任务:
一)绘画。1、学习插图配画的设计绘画方法。
2、绘画与环境,人文结合,学习绘画创作。
3、进一步学习水墨画知识,进行水墨画练习。
、学习黑白灰的色彩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绘画色彩表现力。
二)工艺。1、学习广告招贴画知识与设计技巧。
2、用剪、折、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纸工模型。
3、用泥塑,雕塑等的形式制作简单的艺术品与装饰品。
三)欣赏。欣赏中外各类艺术作品,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评论能力。
三﹑本册教材重教学难点::
第10册共有24课。本教材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一定的调整。
教学教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任务的措施:
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认真实行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认真备课、上课。
2、 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 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进行班内、班际作品展评,以增强竞争意识及荣誉感,互相学习,提高美术兴趣。
5、充分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
6、利用直观手段,多**等手段进行欣赏以增加学生欣赏的兴趣,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并辅以技法训练及增强其表现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美术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进度表(2015.2)
周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课时备注。
11、近大远小1
22、快乐动漫2
33、线条的魅力 2
44、理想的居住环境 2
55、柱状雕刻2
66、画脸2
77、看戏2
88、作文插图2
99、我设计的图书封面 2
1010、我做的图书 2
1111、藏书票2
1212、综合版画2
1313、诗配画2
1414、桥2
1515、广告和招贴画 2
1616、用光来画画 2
1717、分分合合2
、环境小设施 2
1920、青铜艺术2
20复习考试。
第一课近大远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学设计。一、**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 师:请**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
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
3. 老师也带来一张**,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
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2. 揭示原理。
师: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
(板书:错觉)
3. 互动游戏。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
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呢,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2)师:下面考考你们,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三、**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大片向日葵。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林荫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2. 跟我学。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先跟老师来看一看透视分析图。
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3. 跟我画。
师:有了这几个法宝概念,表现一个林荫道就容易多啦。(正立面林荫道)
教师示范:在四开淡绿色卡纸上用蓝色粉笔画出视平线,确定消失点,确定路面宽度透视示意线,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透视示意线。然后迅速的用水粉色(或者炫彩棒)铺出路面、草地天空的大色块。
师:现在谁来帮我在道路两边种上树?请学生上来用大笔调色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位置,画出主干,充分体现垂直面透视示意线的作用,教师帮忙快速表现枝叶,完成风景速写。
四、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风景名胜摄影、中外名画、生活中的设计、同学的画四**片。
第一组:风景名胜摄影(天安门,长城,引导寻找近大远小现象,展示示意图。)
第二组:中外名画(中国画《大漠之舟》,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观察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的表现。比如油画那幅可以设计提问:
这幅画里近大远小的透视线和林荫道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纤夫们在往画面的哪个方向走?画家站在纤夫们的哪一边看到这样的情景?
)第三组:生活中的设计(建筑上的巧妙设计,课本中展示的两例墙画。引领感受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以实例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
第四组:同学的画(《门前的路》《小巷深深》,从奇妙利用回到表现目标,明确今天的作画内容)
五、作业要求,表现近大远小,评价总结。
1. 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2)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色或者炫彩棒、油画棒。
2. 绘画题材参考。
3. 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对角度不单。
一、色彩表现大胆有层次,特别是在近大远小的基础上还表现出“近清远糊”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褒赞,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表现方向的指引。
六、课后拓展,巧做近大远小,玩玩看看。
苏少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近大远小。学习目标情意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表现力和追忆能力。认知 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操作 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学习重 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看戏》教案
看戏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戏曲,了解戏曲的特点。2 选用多种绘画形式自己表现看过的戏,可以表现戏中的人物 情节,也可以是看戏的情景。3 感受传统文化艺术遗产,传达文化艺术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看戏获得审美感受,用画笔表达自己对戏曲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提高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形...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桥苏少版
14 桥。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 外形特征以及它们的种。类与功能。技能目标 让学生运用绘画表现桥梁,构图的时候从整体到局部,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目标 通过绘画工具表现自己喜欢的桥,体会人类设计桥梁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建筑者的崇敬之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