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全面具体地介绍了“核舟”精妙的形象,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的技艺精湛,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在具体说明中,先写了船舱,再依次写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文章语言十分简练有条理。
二。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虚词、古今异义、文言文句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巩固文言文的知识。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一大重点。文言文与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这篇文章却是这两种文体的一个结合。同时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对于文言文的背诵更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想象法。
作为一篇实物说明文,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核舟各部分的样子。2.演示法。
在讲解三个人物动作时,适当让学生或者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动作。3.点评发。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四。
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理解并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3.培养学生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全文的能力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六。重难点:
重点: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难点:掌握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再现“核舟”的形象。背诵课文主体部分2—4段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设计思路: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疏通文意上。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可以听录音)器皿(mǐn)罔(wǎng)贻(yí)高可二黍(shǔ)许箬(ruò)篷石青糁(sǎn)之髯(rán)不属(shǔ)诎(qū)椎(chuī)髻(jì)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
注意: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理解得清楚透彻。
四、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小组内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学生当堂自己翻译,教师订正指导。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2.本文的“记”倾向于那一种文体?(说明文)3.本文的说明对象?(核舟).
4.核舟的主题是什么?(大苏泛赤壁)4.理清结构,给全文分段:
第一段:(1)概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点明核舟主题。(总)
第二段:(2-3)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第三段:(6)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注意通假字的积累及重点句子的品味,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研读课文,根据说明顺序背诵课文主体部分一.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2.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由正面到背面的、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1.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研读第三段。
1)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3.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提问: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4.研读第五段。
提问: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三.研讨第六段。
1.在这么小的桃核中,王叔远又雕刻了又多少东西呢?
五人;八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尾段“通计一舟”的目的是?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赞颂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四、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第三课时。一、按照空间顺序,背诵文章主体部分。
二、总结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一)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二)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2.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2.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2.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以:1.
能以径寸之木(用)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1.
如有所语(说话)2.此中人语云(告诉)盖:1.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三)古今异义1、卧右膝:
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
躺下,躺着的样子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髯:胡子。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许:左右。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
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
诎: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表强调)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2.定语后置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魏学洢[明末]
总)高超的技艺。
舟首尾长。中间(船舱):箬篷、
船头(游览者):左黄、中苏、右佛印。
分)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
舟尾(舟子):楫左右各一人船背:刻字。
总)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 朗读 背诵课文。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理解某些字的古今意义和用法。2 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写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 激情导入。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 政权交替,战争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b苔痕 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c余独 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d船头 坐三人,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北宋文学家 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其 桃花源记 是诗 桃花源诗 的序。b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议 体。c 陋室铭 中的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第22课 短文两篇 教学案。第 单元第 课时授课人 时间 签字 第一课时。教与学内容 陋室铭。教与学目标 1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 把握词 语 句,疏通文意 3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教与学重点 难点 1 把握一些词 语 句,疏通文意 2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教与学的过程 一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