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 上 语文第五单元复习

发布 2020-11-06 19:03:28 阅读 6201

第五单元。

一、字词1、音:

卷帙juànzhì根深蒂dì固孜zī孜不倦锲qiè而不舍汲jí水茫无涯yá际。

灼zhuó热穰ráng 喙huì 贻yí 愠yùn 论lún语罔wǎng 殆dài 悱fěi隅yú 窘jiǒng 苫shàn 驰chí 眈眈dān 瞑míng 暇xiá 尻kāo 寐mèi黠xiá 篝gōu火2、形:

成语。等因奉此: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持之以恒:面对任何事情恒心对待。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茫无涯际: :辽阔浩渺而无边际。

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诲人不倦:比喻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二、背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古文。

《以虫治虫》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字词】1、界,地域,范围。2、方,正当,正在。3、为,成为。

4、之,的。4、害,危害。5、其,它的。

6、蔽,遮盖。7、则,就。8、以,用。

9、之,子方虫。10、悉,全,都;为,成为。11、岁,年成;以,因此。

12、穰,丰收。【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梵天寺木塔。

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字词】1、方,才;级,层;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2、患,担忧。3、云,说。

4、布,铺排。5、故,所以;如此,这样。6、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6、密,暗中;使,派;其,指匠师的;之,的;贻,赠给;以,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7、此,这;易,容易;耳,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8、如,遵照;其,他的;言,话,言论。遂,于是,就。9、盖,因为;相,互相;如,像;履,走;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论语八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学:

学习,学到了知识。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不译。

时:按时。习:

温习。之:指学到的知识。

亦:也。说:

通“悦”,愉快,高兴。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知:知道,了解。而: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愠:恼恨,怨恨。

君子:指有地位的人,或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而:顺接连词。可:可以。以:凭借,“以”后省略宾语“之”。为师:做老师。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成“了”。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学: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思:

第一个“思”是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思”是指空想。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

则:两个“则”都是连词,相当于“就”。【译文】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字词】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亦字季路,孔子的**。

诲:教,教导。女:

同“汝”,你。知:第一个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第一个“之”代孔子的训言,后两个“之”代事物。为:

就是。是:这。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谓之:

称他为。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

也:这里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而:

顺接连词。敏:聪敏。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

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也:

这里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字词】默:

静默,不说话。而:第一个“而”连接修饰语“默”和中心语“识”,可译成“地”;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

识:记住。厌,满足。

何有:即“有何”。有什么。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何有于我哉”,在我这里有什么呢?

意思是这三件事我都没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字词】师:

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

择:选择。其:

他们的,指上文“三人”的。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习。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字词】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启:

启发、开导的意思。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举:

提出,举出。隅:方角。

方的物体有四个角。反:类推。

则:就。复:

答复。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1.假如让你做组织者,会前你将做哪些准备工作?布置同学们课后收集整理最新科技成果的有关资料,或书面表达自己小发明、小制作的介绍文字等;了解新闻的简单知识;会场布置、角色分工等2.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

例:同学们,我们举办这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是为了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同学们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活动。3.假如你是现场的记者,请设计两个问题向发布人提问。

问题一:请问,你的成果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问题二:

请问,这项成果的应用前景怎样?

4.活动结束之后,你班准备在校刊上报道这次活动,请你为此拟一则新闻。(不少于)

例:据报道:某月某日,某班举行了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发布会上,同学们踊跃参与,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展示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专家点评、记者发问将发布会气氛推向高潮。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纷纷认为,此次活动既了解了知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锻炼了同学们组织、交际和表达能力,希望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新闻应包含导语、主体、结尾等三个主要部分)五、专题——狼1、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集《聊斋志异》。

2.同学们虽然大多没有亲眼见过狼,但想必对于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说起狼,同学们脑海里肯定会跃出许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那同学们所熟知的有关狼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烟四起、狼奔豕突等。

有关狼的谚语: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狼披羊皮还是狼。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可怜狼的猎人,羊群不会增多。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除了我们中国有许多关于狼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许多关于狼的形象化说法。比如英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safetyofthesheep.

(狼死羊安。)thewolfmaylosehisteeth,butneverhis nature.(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3.你们能否从有关狼的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贪婪**狡猾惧怕厌恶狡黠智慧聪明机警等。

4.对于这种动物,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呢?(惧怕、厌恶、憎恨……称赞)5.母狼的智慧表现在**?(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6.蒲松龄写的《狼》中,屠夫和狼谁强谁弱?作者想表达狼的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母狼的智慧》中称“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在作者的笔下,狼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两篇文章在主题方面是不同的,但两篇文章也有相同之处。

找出其中狼的相同点。①都很聪明(狡黠)②最终都未能瞒过人③都被被人杀了辩论。

辩论正方: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性对人类以及家禽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他在地球上消失。恐龙灭绝了,但人类照样生存发展着。

反方:应该保护狼,保护生态平衡。

通过对“狼”这一话题的**,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知道了些什么?要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7.刚才我们所讨论的对狼的态度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来描绘狼的?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不同之处:科学家一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感**彩降到最低限度,科学地、客观地描述事物,以便读者能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这些事物。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一 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二 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三 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一 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二 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三 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教学设计。常州外国语学校高建伟。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黄美英修改。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 关注科学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