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课件、学习材料纸、分类纸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出示天平图。
1.提问: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提问:小明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
2023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学生在学习材料纸上完成并汇报交流。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再讨论一下。
动手操作。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想法分一分。
交流反馈。展示学生的各种分类的情况。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揭示概念。指出:像x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为什么黑板上另外三类都不叫方程?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3.判断深化理解。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 =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
4.描述生活。
看图列方程。(图略)
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题略)
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应用深化。
佳钙饼干广告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提出问题、代数表达、方程求解的全过程。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
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
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
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
(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 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 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 (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 说一说: 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 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 2题。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学习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学习过程 1 引 教师谈话说明学习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一 观察物体 三 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2 正面 侧面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一 观察物体 三 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1本节课教学等式与方程。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数,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重要铺垫。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能知道什么 想到什么?列出等式并理解等式的含义,学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等式,知道等式的左边 右边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对比等式,区分含有未知数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