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诵读,拓展延伸融情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入文,读中入情。
2、凸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整合。学生在读书交流中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并透过习俗发现隐含的古老中华文明。
文本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中,全身心融入端午节的文化之中。
3、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实施三维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有机整合。
教材简析: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目。课文对我国端午节人们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课文。
一、二小节简介端午节的时间、别称,以及家家户户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三、四、五小节写姑娘们、妇女们、小伙子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构段并列,是全文重点段。最后两小节写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叙述屈原悲惨命运,表达了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2、潜心会文,合作**,了解端午风俗人情。
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
第1课时。课前谈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
〔背诵: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近端阳。
1、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
2、揭题读题。
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
4、读一读第1小节。
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走入端阳。
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检查字词。
①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淡淡的幽香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状各异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
热气腾腾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走进生活。
1、**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一、 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
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 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
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设计意图〕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浙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月端阳教案
五月端阳。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8个生字,理解 菖蒲 艾草 流苏 等词语的意思。2.操作目标 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课文第三自然段,从香袋的形状 式样 色彩等方面体会姑娘们的心灵手巧。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教学重点 会用回答几个问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五月试卷
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五月质量检测。小学五年级语文试卷。学完1 4组课文时间 90分钟 看清想好再动笔,卷面整洁得两分。一 基础 24分 1 抄写下面的字 3分 晰噩肆醉赋卸囚膛嚼瞪。2 读拼音,写汉字。6分 ji ng huw j di n s o 新患 辱大 3 查字典。3分 辱 用音序...
五年级五月劳动
红城镇双溪小学每月一事。劳动。简讯。2019年5月27日签发人 石岱玲。在 五一 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是快乐的,要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红城镇双溪小学小学开展了以迎 五一 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如 手抄报 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