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发布 2020-10-29 22:21:28 阅读 7373

空间与图形(共2个单元)

第一单元——对称。

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第六单元——周长。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周长、会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第一单元对称。

教材分析】对称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是这次课程改革加强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⑴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大纲》教材中,也有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具体内容一般安排在六年级圆的认识之后学习。新教材不但把“对称”的知识移到了第一学段(1~3年级),而且增加了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内容和要求。这种改革的基本思考有三点:

第一,现实生活中,对称、旋转、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对这些现象也很感兴趣;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的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图形对称和平移,不会困难;第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考虑到对称现象和简单对称图形的作图要求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学习对称的内容,三年级下册再学习平称和旋转。

本单元的对称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开始,教材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感受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为以后学习其它的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有趣的剪纸”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观察、操作、描述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时内容】第1课时(p1~p2),感知对称现象。对称的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现象,如,对称的树叶、对称的家具、对称的艺术品、对称的建筑等,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对称并不陌生。所以,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直观的、比较典型的枫叶、蜻蜓、蝴蝶、葫芦、短裤、五角星等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图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再通过画虚线说一说是从哪分开的和剪下附页中的图,沿虚线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引出“对称”的概念。“做一做”中的第⑵个活动,不是讲镜面对称,而是让学生在有趣的现象中,进一步感知对称。接下来,教材安排了“说一说”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对称现象,从而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对称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称图形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就是不要求用严格的语言,只要意思对,能正确判断就可以了。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观察、操作、描述的活动中形成想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察。

第2课时(p3~p4),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首先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在学生把教材的两幅图形沿虚线对折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沿虚线对称,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在“试一试”中安排了两个轴对称图形的动手活动。一是用纸剪对称图形,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通过这些活动和交流自己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称”的含义,形成对称图形的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概念,不要死记硬背概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通过多个学生的交流再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学生剪轴对称图形和画图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并提醒学生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实践活动(p5~p7),有趣的剪纸。用剪刀剪东西是儿童从小就喜欢做事情,剪纸作品非常漂亮,而且许多作品都是对称的。所以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

教材首先呈现了几幅具有对称性质的剪纸,让学生欣赏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解这些剪纸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美。接着学习折纸的方法和剪纸的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剪纸,再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教学时,要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剪纸的欲望,在师生边说边剪的过程中,学习折、剪的方法。

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单元周长。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室外测量等内容。

我们先一起来比较一下《大纲》和《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大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它们的周长。

《标准》——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从上述的要求中,我们发现《大纲》和《标准》有两点不同:第一,《大纲》中的周长概念只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而《标准》强调“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大纲》强调掌握概念(往往形成背诵概念),《标准》强调指出和测量(周长概念的表达和实际测量),第三,《大纲》要求能计算周长(用公式计算),《标准》强调探索并掌握公式(在计算周长的过程中探索,结合公式——形成模型)

上述的变化,反映了课程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大纲》重视的是学会、掌握周长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计算;《标准》重视的是基本“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测量,然后再是写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用公式计算。

本套教材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与周长计算分开编排在两个学期(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四边形”单元),一方面加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和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周长”的认识、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强调在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周长计算的过程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按照这样的编排思路,本单元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布艺,通过如何确定“小布艺花边的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合作研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出周长的概念,并结合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长,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内容,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大家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最后教材设计了室外测量的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育目标】

1.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学会表达测量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时内容】本单元安排2课时和一个实践活动。

第1课时(p66~p68),认识周长。考虑到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陌生,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小布艺这件物品,结合实际生活中,工厂生产小布艺前都要先剪好材料的实际需要,提出“生产两种小布艺,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共边需要剪多长?”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合作研究解决。

在交流小组不同测量方法基础上,通过“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接着设计了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活动,进而告诉学生“它们边线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课桌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练一练中,设计了测量头围、腰围、树叶周长和一些物品周长的活动。第3题,根据示意图上给出的数据、计算街心花园的周长。

第2课时(p69~p70),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在学生已初步建立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两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活动。一是呈现了方格图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上标明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提出“不用量,算一算下面图形周长”的要求。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是:第一,读方格图,了解图上标出的“1厘米”的含义。

第二,认识(指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第三,把图形中某个边占几个方格转化为图形的边长是几厘米;第四,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计算(方法可能很多,有的可能很少)。使学生体会算一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算什么(四条边长的和)。在此基础上,安排了第二个学习活动,教材呈现了长5m,宽3m的长方形和边长3m的正方形图,要求学生“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这个活动中,图中的信息和要求学生不难理解,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也不成问题,重点是要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不要只说怎样列式的。如,我先算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和,再乘2。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化算法进行比较,说一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为什么?为下面总结归纳公式打好认识基础。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实践活动(p73),室外测量。对周围实物的实际测量活动。教材呈现了一棵较粗大树和校园内常见的花坛、乒乓球台、球场等作为活动案例。

特别是对大树的测量,设计了三幅画面,教师在组织测量时,可让学生抱一抱大树,估一估周长,培养学生热爱树木的情感。教学时,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室外可以测量的东西,除教材设计的内容外,还可以测量如门、窗的周长、跳远沙坑的周长等。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要鼓励学生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

主要内容: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对称。第一课时感知对称现象。教学内容 课本第1 2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了解 对称 的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难点 能找出并判断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教具准备 附叶中的蝴蝶 蜻蜓图 小镜子。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趣,揭示课题。师 今天是我们新学...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估算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乘法估算 说课稿。说教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 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乘法,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又很多问题其...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 上 可能性 教学课例。一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不确定现象,即数学中常说的随机现象。学习随机现象必须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 可能性 二 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