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剪纸中的数学

发布 2020-10-25 23:40:28 阅读 7047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学科:数学。

姓名:陈锋

年级:五年级。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目标。

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三)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六、教学策略。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

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七、教学建议。

一)借助直观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注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重视类比、比较,明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八、课时安排。

8课时。本学期总第15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授课日期:3.30

课题: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主备人:陈锋复备人:刘凌。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页。

二、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三)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2.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师:那么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1,2,3,4,6,8,12,24

18的因数1,2,3,6,9,18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18的因数。

24和18共有的因数。

3.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

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其中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用公因数2去除。

用公因数3去除。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本学期总第16课时本单元第12课时授课日期:4.1

课题: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备人:陈锋复备人:刘凌。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页。

二、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三)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和和32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

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小数除法。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启发学。教学目标。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1 懂...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

a 公倍数 b 倍数 c 最小公倍数。四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题分别4分 题分别6分,共20分 1 求下列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6和64 18和30 48和56 21和51 2 把下列分数先化成最简分数,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3 将下面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4 在 里填写最简分数...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第三单元检测题。一 填空题。1 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的标志。2 花瓣美丽的是为了吸引传粉。3 花蕊分为和。4 雄蕊主要部分是内有 5 雌蕊包括三部分。6 昆虫在花朵间穿梭,是花朵的重要途径。7 胚珠发育成 受精卵发育成子房和其他结构发育成。8 植物除用繁殖外,有些植物可以用或来繁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