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17 09:33:28 阅读 491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课文**现的新词。

2.能背诵三首古诗,感知大意。

3.能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将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学习借景、事、人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5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2.导入课题。

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3)学生自读。

五、作业。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2)想象“意”之万重。

(3)品味“开”之内涵。

3、诵读提炼。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6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读**,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

制作多**课件。

学生学唱歌曲《红梅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读完课文,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谁能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检查:

a出示词语:秉性训斥撩乱蒙胧玷污凉飕飕。

颇负盛名低头折节。

b交流感受。

二、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同桌可**交流)

2、全班交流:

a 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板书:黯然泪下)

(b)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c)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分外爱惜)

(b)学生圈划有关重点字词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用红色显示)

(c)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是玷污得的吗?”是什么句?读出强烈的反诘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赛读,穿插评价,齐读)

c 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自由轻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回答,也可以自己想。)

(b)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c)小结过渡

d 其余几处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感情朗读。(相机板书:失声痛哭含泪递绢)

e过渡小结:

三、即时拓展加深体验。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分外失声。

泪下爱惜痛哭。

爱国心。临别含泪。

送图递绢。7 桂花雨。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8 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四、交流。**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

◆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五、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第二单元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解决问题 例1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连除问题,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对解题方法的分析与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参考 预习过关课 教学目标。1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能力,积累词语 2 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 提出课前预习要求。1 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2 注意读准字音,自查字义,生字写两遍 3 有感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 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