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16 21:21:28 阅读 2551

10.吴汉何尝杀妻。

邓拓。教学目标。

1. 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

2. 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 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重点难点。1. 重点:驳**的特点。

2. 难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1、 预习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 导入作者简介。

3、 课文分析。

1. 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2. 课文用哪些证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一条证据是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

讨论并归纳:

课文引用了《后汉记》和《东观记》中的四则史料,证明了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的家庭关系正常,吴汉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但这些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是在汉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吴汉杀妻的根据,如果吴汉杀妻,那么《后汉书》一定有记载,《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没有杀妻,通过这样的演绎推论证明吴汉没有杀妻才最使人信服。

3.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4. 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

明确:他想说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不必要照搬史实,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4、 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引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有关记载证明吴汉与王莽及女儿毫无关系,边引典籍边分析边讲道理,所引历史典籍一条比一条更有说服力。

5、 本文的说理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是针对那种不顾历史事实,捏造情节而扰乱视听的现象而写的,作者说明语言逻辑性强,准确、鲜明,例如在介绍“吴汉杀妻”的情节之后,作者鲜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找不到”。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是”“并没有”“更没有”“并非是”。读来令人无法辩驳。

本文语言很讲分寸,如“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中的“有时”

6、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1.大小猫洞。

金克木。教学目标。

1. 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1. 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 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1、 预习。

2、 导入。

作者简介。3、 课文分析。

1. 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 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 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 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4、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5、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卡尔萨根。教学目标。

1. 要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问题寻根究底。

2. 学习话题的针对性。

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题目的含义。

2. 难点: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1、 预习。

2、 导入。

作者简介。3、 研读课文。

1. 阅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讨论归纳:世上只要称得上是问题的,都表明对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价值,不管提问的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2. 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

讨论并归纳:

作者是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学生很好奇,爱动脑筋,爱思考,常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但到了高中,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他们担心提出“傻瓜”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不提连续性的问题,这一现象。

3.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1) 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

2) 学生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

3)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太低。

4) 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回报,少数人会被贬为傻子或书呆子。

5) 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常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

4.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讨论并归纳:

1) 如果对答案有想法,可以试着解答。

2) 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查百科全书。

3) 没有百科全书的,可以上图书馆。

4) 鼓励孩子去发现答案。

4、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 他们从没有听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

2. 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被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

3. 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了科学。

4. 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讨论归纳:1.“他们”是指那些幼儿园或一年级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天真,毫无顾忌,他们不会揣摩成年人对他们发问的态度,他们并不拍别人称他们的问题为“傻瓜式”的问题,他们没有听说过也不理解什么是傻瓜式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毫无拘束地提一连串的问题。

2.“他们”是指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发问的兴趣,他们只会死记硬背最后的结果,把结果当成教条记诵,“事实被后的灵魂”指这个事实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如何去研究,如何得出结论的一系列过程,而这一系死过程是多么让人兴奋喜悦,但是他们与这发现的喜悦无缘,因为他们没有好奇心,不会发问。

3.作者非常痛心,“这样的经历”是指:孩子的提问被大人嘲笑,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他对科学再也不感兴趣了,再没有发问的兴致了,未来的科学将要断送在我们手中。

4.作者这里说的“聪明的、好奇的孩子”应该是指所有的孩子,作者认为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认真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孩子的好奇心要得到细心的照顾、呵护和鼓励,而仅是鼓励还不够,还要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谁把握住孩子的现在,谁玉把握住了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五、小结。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者先从儿童到青少年好奇心的变化这一现象提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快问题的方案,呼吁呵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1.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

2. 难点:文言色彩浓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1、 预习。

2、 导入。

作者简介。3、 研读课文。

1. 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讨论并归纳:

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的: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再次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从忠孝角度劝说。

2. 作者反驳了哪能些不利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讨论并归纳: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

3. 课文中“愿弟慎思”“愿弟再思”“愿弟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第三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如果顺应历史面动,将受世人推崇,名留青史;如果逆历史潮流则将难辞其咎。何去何从希望经国谨慎思考。

第四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都给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经国先生负起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任。这也是事关国民党的兴亡绝续,希望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五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扩大为民族,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之人。

作者从两岸,及亚太局势谈起,再谈国共合作的历史及国民党的前途,最后谈到有关忠孝的问题。从大久落笔,最后落到个人,句句是为对方设想,内容上环环想扣,结构是以此作结,结构严谨。

4.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局促东隅,终非大计。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讨论并归纳:

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希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如果再犹豫不决,或者推到将来,这样不仅空生烦恼,你也将难以推卸应有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时间不多了,赶快行动起来,免得夜长梦多。

表达深切怀念,亲切关怀之意。

以上句子言简意赅,短句为主,表达急切之怀情。文言色彩浓厚,表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4、 小结。

本书信写的是作者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与蒋经国进行的推心置腹的恳谈。

5、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4.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教学目标。

1. 理解父辈的殷切希望。

2. 选用大量事例的方法。

3.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信中饱含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2. 难点:赏析有关精彩语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1、 预习。

2、 导入作者简介。

3、 研读课文。

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明确:父亲首先肯定了儿子最大的优点是心地善良,对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决不干些弄虚作假的事。

父亲认为儿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比如对胡同特别感兴趣,不喜欢搞特殊化,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没兴趣。

父亲重视的是儿子的思想品质,而不仅是他的学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父亲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要豁达,要跨跃心理的雄关,要征服自己,不要纠缠于一些小事。

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针对儿子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就不够提出的,希望儿子成为坚强者能办大事。

这两点希望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希望儿子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对我们广大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九年级第三 第五单元听写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 四 五单元听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 的性质 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和通过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是它在行使什么权力?最高决定权。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4.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

a卷 满分100分 1 基础知识及应用 共30分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 嗔怒 ch n 朴刀 p 恁地 n n 兀的 w b 佯问 y ng 麾下 m 聒噪 gu绾结 w n c 绰刀 chu 惑乱 hu 腆着 ti n 拙病 zhu d 商酌 zhu 腻烦 n 避讳 h...

九年级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练习题

三单元练习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 辨字组词。8分 二 从下列成语中选出完全为贬义的一组,将其组号填入相应括号中。4分 1.艰苦卓绝碌碌无为坚韧不拔2.文过饰非荼毒生灵玩物丧志3.弄虚作假壮志凌云挑拨离间。三 指出下边词语的褒贬色彩。8分 1.宝贵2.卑劣3.光荣4.无耻5.诬蔑6.7.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