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 导学案

发布 2020-10-16 19:40:28 阅读 9199

25.诗词五首。

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 )霜重( )提携折戟( )

前朝嗟日暮( )谩péng( )舟周láng( )

结lféng ( 火 sāo( )更短不胜zān

答案: yān zhī 庐 zhóng xié jǐ cháo jiē màn 蓬郎烽搔簪。

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

2)悠然见南山。

3)城春草不深。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5)折戟沉沙铁未销( )

6)殷勤问我归何处( )

答案:2.(1)建造房屋(2)闲适的样子(3)长安城 (4) 毁坏 (5)销蚀 (6)情意恳切。

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 著名诗人,名潜 ,字 ,浔阳柴桑人。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子美,自称 ,河南巩县人。人称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代表作“三吏”、“三别”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著名诗人,史称为“”。

答案:3.(1)东晋元亮田园 (2)现实主义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 (3)《李贺诗歌集》 李贺唐代诗鬼。

4.下列诗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飞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对偶需两两相对,词性相同。

5.按要求默写诗句。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2)《饮酒》一诗中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5)“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6)“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5.(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合作**。6.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见”字好。

“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7.试对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7.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8.参考示例: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雁门太守行》一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答案:9.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

10.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的妙处。

答案:10.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拓展延伸。11.是对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比较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11.(1)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2)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当堂测试。12.(2016·海南省)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2. (1)心远悠然(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016·陕西)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2016·陕西)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2016·四川雅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答案:13.(1)草、木、花、鸟。

(2)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3) d 解析: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4.(1)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5.(2016.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魏绛: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六郡雄:

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⑥云中:

云中镇,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

的豪情。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

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链中加点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 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 诗圣 杜甫及其作品。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温故互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挂罥塘坳丧乱 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 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 诗圣 杜甫及其作品。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温故互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挂罥塘坳丧乱 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渔家傲

认识不一样的李清照。渔家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诵读,感受诗词的声韵美。2 品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词中的浪漫风格。3 助读,领悟作品的情感美,体验诗词中的豪迈气概。教学步骤 一 导入。师 同学们一起背诵课外古诗词 如梦令 屏显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