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教材辅导。
冀人版《科学》教材从整体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体系,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统整《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内容标准,形成一个螺旋式地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
四年级(下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物质的状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初步认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在**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温度计、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训练学生用**、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从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物质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一单元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水到**去了”、“雨的形成”四课,建议安排5~6课时。
6、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 教材说明:
对于物体,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本单元起始课,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活动:
“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不同物体状态的性质时,由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使体积的描述遇到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拓展活动,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结构基本相同,均是通过示意图和记录**对学生的**内容及方法给予必要的提示,启发学生用更多的方法**更多的性质。其中,活动1主要示意了天平的使用,比较固体软硬的方法;活动2主要示意了容器的形状决定液体的形状,比较不同液体流速的实验;活动3相当于前面两个活动的总结和提高。通过以上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比较和表达**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难点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如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导入及活动一;第二课时完成2、活动3及拓展活动。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导入部分:1、我们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常见物体的录像片或投影片,并收集一些实物。上课开始时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事物或投影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引导学生对课本上或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熟悉的物品按固体、液体、气体分类填入相应的圆圈内。如果认为某物体具有多于一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可将它填入相应的圆圈的重叠处。
例如,气球可填在气体和固体的圆圈的重叠处,豆瓣酱、沙拉酱可填在固体和液体圆圈的重叠处,汽车可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圆圈的重叠处……
3、学生在填写时我们可适当指导。学生填写完成后,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汇报。以便加深对物体三种状态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对于他们目前的知识来说,所对物体进行的分类不是非常严格和规范的,只有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纯净物质的状态分类才是更准确的。在这个阶段,考虑到学生更熟悉和常见的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因此,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只要帮助学生意识到有固体、液体、气体之分即可。
在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中:
1、本活动主要是研究固体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验材料。活动的重点在于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活动之初,可先启发学生思考:你想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固体的性质有更进一步的感性了解。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几种常见性质,比如形状、体积、软硬、质量等。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由于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我们在指导时一定要细(关于质量这个名词,学生也是刚接触到,我们有必要作适当的解释,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量—物体所受地球引力(又叫重力)的大小)。另外要事先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天平调节好。(使用不好的可参考说明书)
正确使用方法:
、将被测物体轻轻地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里。但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每个天平都有它的称量范围,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这个范围,称量之前,先要估量一下被测物体的质量,再选用适当的砝码。
b要保护好天平盘,脏的、湿的、有腐蚀性的以及粉末状物体,都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里。
c注意保护好砝码。往天平盘里放砝码时要用镊子夹,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用完以后仍用镊子把法码放回砝码盒里,不允许放在其他地方。
d要保护好天平。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避免振动。
、待指针指在标度盘**,或从标尺上看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之后(稍微不平衡,移动游码即可),停止加减砝码,此时天平已平衡。
、计算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包括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完毕,把法码放回盒中,把游码拨回零刻度处。
3、现在的学校很少有那么多天平,所以也可以用弹簧秤(只是它测的是物体的重量)来代替。(同样要注意教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材21页**中体积一项的填法,如果是规则固体,可通过长×宽×高来计算;如果是不容易测量的固体,可根据所选材料用大、比较大、较小、小等模糊词汇表示即可,学生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当然更好了,一定要多加鼓励;**中的空缺部分,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填写。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通过找两个以上物体的若干不同点和相同点,来加深对固体主要性质的理解。)
4、“将豆、小米、沙等混合后,再把它们分离出来”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并无标准答案。要鼓励一些有奇思妙想的学生。
在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中:
1、 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液体种类要尽量多,(颜色、比重、黏稠度、透明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要尽量的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液体的一般性质。
2、 实验中要求学生量取100毫升的不同液体,进行观察研究。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我们一定要对正确使用量筒作出示范:把量筒平稳地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左手(或一个人)扶住量筒,右手(或另一个人)慢慢地往量筒中注入液体。
为了防止溅出,要把杯子紧贴量筒。在接近100毫升时,要格外仔细,尽量保持液面平衡,读量筒的数值时视线要和刻度持平。
3、 如果学校没有量筒(或量筒不够),也可用烧杯代替。
4、 测量液体的质量时,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应让学生自主测量。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5、 在这个活动中,体积均为100毫升的不同液体,由于比重不同,也就是密度不同,而称出来的质量不同,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6、 活动最后“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而后实验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
在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中:
1、 本活动属于总结性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在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试着回答小鼠标提出的问题,努力发现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用实验的方法**。
教材的插图仅从两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固体、液体都有一定的体积;空气可以被压缩。我们不要受它的局限,要引导学生从更多方面思考固体、液体、气体的区别。
2、 在组织学生就(24页)“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只要能达到区分不同状态物体目的即可,不强求统一。但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随着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质疑。
讨论结束后,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本课开始时的分类是否合理,并将错误的分类改正过来。
拓展活动是一个开放性活动。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哪组的方法更巧妙。
本课结束时,可参考教参后面的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冰、水和水蒸气
一、教材说明:
在自然界中,水可以同时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况存在。冰、水和水蒸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对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课通过“化冰实验”这一核心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定量观察、实验记录和数据对比分析,**从冰到水再到水蒸气的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在变化过程中温度和质量的变化,从中培养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科学结论的研究能力。
科学**介绍了几种常见物质的三态变化临界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水的三态间变化的初步认识,扩展到整个物质世界物质三态变化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三态变化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寻找物质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对物质三态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将在本活动中学习用温度计连续测定水的温度变化,初步学习用酒精灯加热物体的方法、比较规范的实验操作,认识冰点、沸点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建议安排1~2课时。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开始前,让学生讨论不同状态的水之间是怎样变化的。本课的核心是 “化冰实验”,但这一活动时间比较长,往往一节课很难完成,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让学生亲历实验的全过程,实验用的冰要尽可能碾碎,选取的量也不要过多,大约30克左右为宜。
2、两组实验的分配,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由于实验比较复杂,在明确化冰实验的任务后,要让各小组根据组员数做好具体分工,然后让学生自行实验**。
3、对于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我们要做适当的指导。实验完成后,要让学生养成清理实验环境的良好习惯。
4、教材中的两种记录表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要求实验记录要认真、准确。如果有的组实验数据与其他组差别过大,可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我们要在实验记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年级科学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课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执教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具教法学法教学环节。一 交流引入创设情境。二 激发兴趣引学达标。5.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新授课时2课时。1.通过观察 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2.通过实验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溶解 知识整理。班级姓名。1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 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氧气生存的。2 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 食盐 糖 小苏打 肥皂 胶水 洗发水 洗手液 酒精 醋 酱油 味精 高锰酸...
科学四年级第二单元
冷和热。一 单元目标。1 形成温度的概念,学会测量水温。2 认识热传递的方向和方式。3 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很多变化。4 不同物质以及同质不同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5 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不同存在形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二 教学重点。1 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