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学科备课手册。
主备人。课题位置与方向(2—2)教。
计划课时。1课时。
复备人。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学。
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他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图上的小。
内朋友向我们展示了标出物体位置的方向:“先确定方向”,下一句便是“再确定容距离”。距离怎么确定?
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教师给分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析教学。
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目**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学标(3)
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点教具学具主题图准备。
本课的知识内容与前一课相似,在学习前可以先复习、回顾例1的知识内容,再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发出挑战:上节课是给你地图,说出位置,现在给你方向和距离,你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吗?把问题抛给学生探索。
例2的图中新出现了一条线段表示50米,前面也已说到,注意让学生理。
教学。设计解单位长度的含义。老师们也要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尺,并非真正的比思路。
例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教师出示相关**学生口答,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
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数据。
了解这些数据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之间也可以商量方法。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
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各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学生评议各小组的平面图。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学生口答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
充内容。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这是因为每组制定的比例尺不同,也就是每厘米表示的长度不同。拓展延伸。
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自己用学过的方法确定比例尺,绘制小区的平面图。
作业及习题设计。
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题。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二)
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教。学。
反。思。
个人调整意见及补充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 单元素材解读1 素材的选取。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 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 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教学。位换算。目标。2.使学生经历观察 想像 发现 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电子教案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简析 通过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本单元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 小数加减法小数点的处理 教学建议 1 选择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作为素材来学习小数加减法。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