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执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我的课堂教学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由题入手,导入新课;二是学习字词,交流感知;三是再读课文、理清层次;四是走进文本,圈点批注。
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更多的是促进深入反思,使我进步!
一、创新读题激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所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认真学习,真心学习,是至关重要。为此,我努力创设情境,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时,同学们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吗?
让学生说说爬山虎的特点?再问:“那片怎样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是什么?” 让学生读题,学生根据我的提示读法明显不同,分别加重了“绿绿的”“爬山虎”两个词语。然后我接着问:
“同学们想知道他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吗?引发阅读期待,学生开始进入了初读课文。
二、学习字词,交流感知。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好词,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本课在识字环节,我强调孩子们写字时一定更要写规范,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识记生字不是难点,但如何能写规范是个难点,因此,我把目标定为写规范,并示范写个“删”“融”和“燥”的写法。
让学生重点写一下这三个字。进行写字评价,但评价时出现冷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交流感知时,我设计了“课文讲了叶圣陶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什么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抓住要点概括出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后有的说:“第一件事是我上初三时,参加了一次作文比赛得了奖,是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我的作文的。”能否在精炼些?
我进一步引导孩子,学生最终概括出“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请我到他家做客”两件事。
四、走进文本,圈点批注。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品味叶先生的写作态度。我设计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这个问题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读1—5自然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有什么感受?
(用波浪线画出)感悟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引导学生从“密密麻麻”、“到处”等词体会到叶圣陶修改作文非常仔细、认真,从而让人感受到叶老对肖复兴这个普通中学生是多么关心。叶老对作者的作文具体进行了哪些修改?学生说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研读句二:“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最后归纳出修改作文的方法。(①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把长句断成短句。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⑤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⑥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叶老不仅为我仔细修改作文,还给我写了评语,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
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作者仔细看过改文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从中学到修改作文的能力。
感悟品读句二: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本课教学在结束之际提出:
在“修改作文”这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下节课我们将跟随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处戛然而止,这样既激发学生继续**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趣还浓的目的。
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设想总是美好的,课堂永远都是缺憾的艺术。如果在课上,每一环节的设计,衔接再紧一些,节奏再调整一些,更多的挤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去读书,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课堂就会更高效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港口镇民主小学黄燕英。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我通过复习提出疑问“课文写了哪两件事?”后回读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赞赏地肯定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这位同学善于动脑筋。
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品读,交流爬山虎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由爬山虎给人的印象以及它本身的特点联系到叶圣陶先生批改作文的一丝不苟和对客人平易近人态度。学生通过学习以及老师的诱导,学生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并点明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课后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相关的文章读一读,并印发了《白杨》这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感觉整个教学效果还可以。
第二天,我校很荣幸请来了市教研室陈春艳主任来我校指导精品课建设工作,经过陈春艳主任听课、评课,认为这篇文章借景抒情重于借景喻人,建议从借景抒情这方面入手。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我们科组结合陈主任的点评和指导再研磨教材、集体备课。
最后决定以事入景,渗透“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感悟并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以景抒情”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师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就是以景抒情”?但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
此时此刻,我知道,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得用自然入情入景的引导方法。我们对这个难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既然是抒情,那么就让学生先入情吧。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那点空白重新设计问题:“我”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要去大作家家里做客。在去叶老先生家的路上,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学生当时就说很紧张,紧张得手心捏汗;很激动;很兴奋……)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他会想叶老先生是怎样的人呢?
他会想见到叶老先生要怎样说呢?作者会想叶老先生肯定会夸我写的作文好……)
补充了这些空白后,我再切入问题:是啊,一路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叶老先生家的,所以“我”一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躁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段爬山虎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同样抓住了课文**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分角色对话:
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同桌分角色练习交谈。同桌之间,有的谈学习和写作上的事情;有的谈作者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方法;有的谈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
听了学生们的对话,我接着出示叶圣陶先生与肖复兴的对话,让学生再次感受交谈的融洽,入情入景。深入浅出,回顾课题,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就是让学生读中领悟,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解决了。
“以景抒情”本是这篇课文中渗透给学生的一个难点。但通过对文本中空白点的挖掘,进行说话训练,填补空白,学生很自然地悟到了其精髓,胜于教师空白无力的说教与无所凭借的引导于百倍。是的,化文本理解性的问题于语言的积累之中,的确魅力无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通过读通课文,认识 荐删词洽昏晖楷 7个生字,会写 篇 荐 翻 帘 页 删 词 燥 握 洽 昏 厅 糊 13个生字。正确读写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等词语。2 通过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 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哈市文林小学隋杰。教学目标。1.通过读通课文,认识 荐删词洽昏晖楷 7个生字,会写 篇荐翻帘页删词燥握洽昏厅糊 13个生字。正确读写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等词语。2.通过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