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8-25 08:15:28 阅读 9867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六、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

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七、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课时。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

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

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

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

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大同市灵丘县古之河小学杨乐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课 微课 28课赤壁之战。认识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 黄盖 程昱等人物形象。教学重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学习一些认识人物形象的方法去认识曹操 黄盖 程昱等人物。教学过程 ...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课文中的成语6个,能用 不计其数 说话。2 知道东吴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能根据提纲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3 能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像,说说曹操大败后的想法。教学重难点。1 知道东吴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28 赤壁之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赏析各著中的精彩场面描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 审美能力。2 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文言文中的场面描写。教学重难点 赏析文中的精彩场面描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热情。教学方法 1 读 想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