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 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
(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
二班应栽的棵数:
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1 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2 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3 掌握解题关键 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2 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 复习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按比例分配苏教版
教学内容课本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一册,p59 设计者。例5第61页第1 3题。教学思路通过例5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两种方法 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2 能运用所学的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按比例分配苏教版
教学内容课本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一册,p59 设计者。例5第61页第1 3题。教学思路通过例5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两种方法 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2 能运用所学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