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发布 2020-08-16 00:16:28 阅读 5217

24、大自然的文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4、《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拟人、设疑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一、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学了课文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一本书,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本书里的哪些文字呢?谁来具体介绍一下天书上的两种文字?

填表并板书:星——辨方向云——识天气。

2、过渡: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看完了天空,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脚下的大地,行走于大地,石头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

二、精读第两段。(一)认识石文字。

1、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两节,圈划关键词语。2、讨论,完成**。

研究天书上的文字,我们可以辨方向,识天气,研究地书上的文字石头,我们又会有什么收获呢?板书:石——知变迁。

3、研究过渡:同学们,课文由天书写到地书,作者是怎么样把两部分的内容连接起来的呢?

4、(点击出示: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品读,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5、过渡:如果说地书“有趣”,那么天书呢?(有用)地书有趣在何处呢?

让我们一起到建筑工地,到森林里去走一走。

二)略读石灰石。1、出示第5段: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2、指读后提问:

简简单单3句话,因果关系一目了然,谁能用因果句式来介绍一下石灰石呢?

因为石灰石是贝壳造成的,所以现在有石灰石的地方以前曾经是大海。)

3、还记得三年级我们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石灰石上,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它们无不在诉说着,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4、动画演示:亿万年前,这片汪洋波涛澎湃,沙滩上的贝壳数不胜数;过了好久好久,地壳慢慢上升,汪洋变成了平地,高楼拔地而起。这巨大的变化,真可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沧海桑田)5、(点击)让我们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精读花岗石。

1、过渡:走进森林,大自然又会向我们传递什么鲜为人知的信息呢?瞧!一个庞然大物立在我们眼前——(点击)它长什么样?(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

3、辨析出示:如果把这一句改一下,你觉得好不好呢?

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长满青苔,像长着毛皮一般。

点击)“披”拟人手法的运用,比之“长满”,“长着”更形象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4、(点击)让我们一起再把描写石头的文字读一读。

5、过渡:(点击)走进森林,有了新发现,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问题也油然而生——6、(点击)出示设问。

7、小结: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连续不断地追问,问出了普通人心中的。

疑问,引起了读者**答案的兴趣。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点击出示:

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8、小结:是啊,我们在写作时,如果用上设问的句式可以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这不,老师也很好奇花岗石的来历,专门查了资料,原来,披着毛皮的花岗石就是——冰川漂砾。

地质学者这样告诉我们:点击出示:

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能把大量松散的、粒径数米的岩屑和山坡上崩落的石块等迁移到很远的距离(搬运远近以冰川规模大小而定),还可将粒径数十米的岩块逆坡搬运,抬到很高的位置。冰川消融后,被冰川搬运的各种物质堆积下来(最早的距今数亿年),统称冰碛物。其中的巨大砾石,叫冰碛砾石,又叫漂砾。

具有磨圆擦痕的大漂砾,不仅是冰川流行的证据,还可用作测量冰川流向、圈定范围,追索、寻找砂矿、原生矿床的标志。

两相比较,你更喜欢读哪一段?10、讨论:

关注“爬、搬、走”等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作者用“爬”字写出速度之慢,慢得看不出它在移动,最少耗时几百万年,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发现拟人,板书:

通俗易懂。

11、学到这里,你发现第两个自然段在介绍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了吗?

预设:第5自然段由现象到解答,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而作者介绍。

花岗石这种神奇的文字时,先生动地描述看见的现象,再连续追问,然后清晰地解答,使深奥的地质学知识通俗易懂。1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三、迁移写作。

1、小结过渡:从天到地,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就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

传递着信息,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你想成为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吗?

走,咱们继续前行,看见了——树桩,俯视树桩横截面,发现了——(年轮)看到这一圈一圈的图案,我们忍不住想问——为什么树桩上有一圈一圈的图案呢?为什么小树上的圈圈少,而大树上的圈圈多呢?为什么这些圈圈有的靠得紧,有的离得远呢?

……2、学法指导:瞧,我们看见了现象,产生了疑问,又找到了答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我们也就成了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想试一试吗?

5、出示风成偏形树,观察树冠的不同。如果也设问一下呢?6、出示小练笔要求,学生写话: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模仿课文的写法,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一种。

四、总结。看来,好好学习不但能成为小小科学家,还能成为像伊林一样地科普作家。让我们走进自然,睁开观察家的眼睛,迈开实践家的腿,去探索奥秘吧!

五、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科普小品文星辨方向云识天气形象生动石知变迁通俗易懂。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反思参考1 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 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4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妻贤小学陈华。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 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 学习有方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4课《大自然的文字》学案

24 大自然的文字。一 用勤奋闯关。1 读文2 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资料,我还了解 星座 铁砧 耸立 预兆 等词语的意思。3给生字及形近组词。懈 沈 括 辅 翔 翱 蟹 枕 廓 哺 祥 栩 4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 寻觅求教预兆 反义词 寒冷稀疏奇特 5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