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教具】多**。【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2.给下列句子用“/”标上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全班齐读全文。三、作者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
投影]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可六人小组合作**),掌握大意。精讲点拨: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
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段,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在课文中找出原句。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围绕以下三点展开:①“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②父利其然也”③“不使学”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5、①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③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好处: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七、精讲点拨。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八、合作**。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拓展提高。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十、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是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正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
会有用的人。十。
一、作业。1、背诵并翻译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左右。【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自主**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老师逐步提出教学目标,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作者简介、字词梳理、疏通文意都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既深入理解了课文,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计时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探索**现问题时,我再做相应指导。事实证明:
语文教学不能单靠灌输和说教,而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在这节课中,学生懂得了天资固然重要,然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才最重要的道理,明白了原来他们自己也都是可以成为“天才”的。在这节课中,我高效地实现了三维目标,使教材成为“趣源”,故事内容成为“趣例”,将有限的课内教学向无限的课外延伸,真正做到了课已尽而意犹存。
整节课,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我则是带领学生进入角色的导演。
但是,再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遗憾。上课时在讨论“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这一环节发现同学们热情空前高涨,发言积极踊跃,我没有把握好时间,以至于后面环。
节有点仓促。另外,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我要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019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伤仲永鲁教版
伤仲永。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 之 于 隶 宾客 称 等文言虚 实词的用法 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 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 泯然众人矣 的深层原因。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
年六年级语文下册12《伤仲永》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2019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12 伤仲永 教案鲁教版五四制。教材分析 伤仲永 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 ...
七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教案 伤仲永。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解决生字词。教学内容。伤仲永 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