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

发布 2023-03-09 04:08:28 阅读 120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1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

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2

上完了这节课,走下讲台,心怦怦直跳,双腿发软发抖,我完全还沉浸在那课堂紧张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感觉不尽人意。也许是因为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及朗读的指导不够。

原本在备课时我对这方面已经有了预设,但面对陌生的学生及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时,我基本没有了预设的帮助。比如当学生听完录音后就该展示小黑板让学生划分句子节奏及标出生字词的音,同时把通假字等内容指出来,这样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读节奏,又了解了文言知识。然而,这一切都被我当时的紧张混淆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

”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少:

诵读原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却只是让他们小组读课文,齐读的太少。没能很好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从而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但是,回头再好好想想,我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虽有不足,但自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

1、努力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初,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后来进行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立性融入小组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说实话,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浅!也许,这够我一生享用,也让我随时警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语文老师而奋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3

在听**的课的时候,我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竟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默写(提前布置完成);

2、教师范读,逐个认字,纠正读音;

3、自由朗读,大声朗读;

4、黑板写生字,抽学号,写一个认为其他同学不会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学号,给以上字注音;

6、齐读黑板字词;

7、师生共读课文;

8、作业,将黑板上的字抄两遍。**讲课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幽默诙谐的语言,但是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便将**的教学流程搬到自己的两个班上实践了一番,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高涨。

是怎么回事呢?我拿着听课记录本,思考了很久,终于悟出了一些小小的结论——

第一,学生重视老师的示范。平时我一般不会范读课文,因为对自己的朗诵不够自信,我常常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者利用配套磁带播给学生听。但是这次,我在两个班上范读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远远胜过用电脑播音频或者用录音机放磁带时的效果。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课堂上尽量地多范读课文,后面的《黄河颂》和《木兰诗》,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黄河颂》教学时,逐句带读更是带动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感。

第二,学生喜欢模式的更新。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认为别人不会的生字,让学生选一个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这些正是教学模式的更新,深受学生欢迎。在之后的实践中,我发现,除了抽学号,让学生自愿报名上黑板写字和注音,其实也是蛮不错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昨天,在一次讲解学导练的过程中,我先点名让a同学上黑板默写第一题的字词填空,该同学竟然半天写不出一个词,正当我准备再点一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时,他的好朋友b同学主动举手,b同学平时也是比较调皮捣蛋的类型的,这次举手令我很意外,我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同意他上来试一试。结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学准确无误地将所有字词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响起一片快乐的掌声。

我重重地表扬了b同学一番,很明显,回到座位的b同学受到了大大的激励,听课都专心了很多,而且接下来好几堂语文课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了。只是a同学的自信心,需要花时间多加鼓舞了。

第三,学生需要练习的反复。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很多知识讲解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词,先得由老师带着纠正读音,接着得安排他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不止,还要让他们读几遍,读完再抄两回,如此反复强调反复落实,学生自然也就在心里有了个初步印象了,明白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了,会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4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

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

“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

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 支持,谢谢!课后反思。七年级下册语文 伤仲永 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伤仲永 教学反思。课前 课中 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 伤仲永 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b 对文中的 之 于 进行归类。之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 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 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 被,介词。c...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一 教材分析。伤仲永 讲述了一个 神童 因 不使学 而最后 泯然众人 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 神童 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