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

发布 2020-08-11 18:39:28 阅读 5358

注意:做应用题时,认真读题,已知量的单位一定要和问题中的单位统一。

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求单位1用除法;求其中的一个量用乘法)

求一个量是(占)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前一个量除以后一个量。

重点知识点一:单位1:一般把总量看着“单位1”及是100%,1)知道总量和其中一个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求这个量用乘法,例如:

六(1)班有学生64人,女生占36%,求女生人数?(64×36%);

2)知道其中一个量和这个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求总量用除法。

例如:六(1)班有女生36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6%,求全班人数?(36÷36%).

重点知识点二:当两个量比较时,“比”字的后一个量为单位1。

1)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大数—小数)÷单位1,例如:六年级有女生36人,男生26人,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36-26)÷26,反过来如果求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6-26)÷36;

2)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求一个量=单位1×(1加或减百分之几),例如:六年级有女生36人,,男生比女生多36%,求男生人数?36×(1+36%),反之如果男生比女生少36%,36×(1-36%);

3)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求单位1=一个量÷(1加或减百分之几),例如:六年级有女生36人,女生比男生多36%,求男生人数?36÷(1+36%),反之如果女生比男生少36%,36÷(1-36%).

知识点。三、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解题方法: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知识点四:利息的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本金:存入银行的钱。

②利息(应得利息):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③利息税:

利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⑤纯利息、实得利息:扣除利息税后的利息。

解题方法:①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纯利息=利息×(1-应交的利息税率)

3)从银行取得的本息=利息+本金。

知识点五:折扣(成数)计算方法。

名词解释:①折扣:商店经常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通常称为打折**,简称为折扣。

②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或说降价了(1-百分之十)**。 ③标价:

商品摆放柜台**的**,包括成本和利润两部分。 ④售价:商品的成交**。

售价经常等于或小于标价。 ⑤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二成五(2.5成)”就是百分之二十五。

解题方法:①售价(现价)=标价(原价)×折扣(成数)

标价(原价)=售价(现价)÷折扣(成数)

利润率=利润÷成本。

知识点六: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本单元的应用题一般设单位1为未知数x,把x放在它所代表的量的地方,去确立等量关系。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解题时,没有图形的一定要画出图形,标出已知条件解答)

知识点一:圆柱、圆锥的认识

相关概念:①圆柱由一个上底面、一个下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上下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相等。

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高:圆锥的定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

知识点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ch或者=2πrh或者=πdh

知识点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组成,s表=ch+2πr2

2πrh+2πr2

注意:无盖圆柱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如茶杯、水池等);无盖无底圆柱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如水管、烟囱等)

知识点四: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关公式:①已知半径和高求圆柱体积,v圆柱=πr2h

已知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v圆柱=π(d÷2)2h

已知周长和高求圆柱体积,v圆柱=π(c÷2π)2h

知识点五: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相关公式:已知半径和高求圆锥体积,v圆锥=1/3πr2h

已知直径和高求圆锥体积,v圆锥=1/3π(d÷2)2h

已知周长和高求圆锥体积,v圆锥=1/3π(c÷2π)2h

重点解析:在一个圆柱里面挖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和剩余部分的体积比是1:2

知识点六:容器容积的计算:就是求容器的体积。

v圆柱容器的容积=s圆柱底面积×h

v正方体容器的容积=边长×边长×边长。

v长方体容器的容积=长×宽×高。

知识点七:一个物体放入装有水的容器里,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面上升的高度=物体体积÷容器底面积。

知识点八:一个物体铸造成另一个物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改变。这样可以根据体积求其它量。

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第三单元比例。

知识点一: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理解掌握:把图形按1:n的比缩小,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n倍;

把图形按n: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n倍。

知识点二:比例的意义。

理解掌握: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任何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

2、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2)比由两项组成(前项、后项)。比例由四项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知识点三:应用比的含义组成比例。

理解掌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想等,则不能组成比例(或者分别算出两内项和两外项的积,积相等就能成比例,不相等就不成比例)。

知识点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若a:b=c:d,那么ad=bc。

若用分数表示比a/b=c/d,那么ad=bc。--十字交叉法。

知识点五:解比例。

理解掌握: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例1: 5:8=x:161/9 : 1/4 =x:18

8x=5×161/4x = 18×1/9

x=101/4x =2

x =2×4

x=8知识点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审题列出比例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比例方程---解比例并检验写答。

知识点七:比例尺的意义。

理解掌握: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单位是厘米。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厘米,然后约分,也就是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图上距离)

2)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单位化统一为厘米)

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单位化统一为米或千米)

知识点八:比例尺的应用。

理解掌握: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尺。如1:40千米=1:4000000厘米。

第四单元确定位置。

知识点。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理解掌握:2)如南偏西15°,表示由南面向西面旋转15°的方向;西偏南15°,表示有西面向南面旋转15°的方向。

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是加减乘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或者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例)

知识点。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两个量的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果是加减除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负数。1 负数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 标记,如 2,5.33,45,0.6等。16 读作十六摄氏度,表示零上16 16 读作负十六摄氏度,表示零下16 如果2000表示存入2000元,那么 ...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 负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正数 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正数的读法和写法与以前所学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基本相同,写正数时,前面可以加上 号,通常省略不写。但是读正数时,带 号的一定要读出 正 字,省略 ...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1 在文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句 俗语,可以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突出主题,增加说明力。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 名言名句。a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b 夕阳无阻好,只是近黄昏。感概时间不再李商隐。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概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