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复习

发布 2020-08-05 22:25:28 阅读 6350

六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查阅学生笔记):

1、放大镜。

1.放大镜又名凸透镜;结构特点:中间较厚,边缘较薄;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聚焦;用途: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见课本或练习册。

3.延伸: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红橙黄绿蓝靛紫。

4..拓展:雨后火灾(水滴相当于放大镜),球形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中间越厚,边缘越薄,放大倍数越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旧知:发现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其中昆虫最多。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足。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3.昆虫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4.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天敌草蛉,幼虫和成虫都吃蚜虫。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人们把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这些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都是晶体。

4.外延:玻璃、沥青不是晶体(非晶体)。

四、显微镜。

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2.显微镜的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凹面镜和平面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图像与实际相反。

4.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细胞学说的人。(细胞学说是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物种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之一)。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呼吸、消化、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

五、微生物。

1. 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生物的特性。

2. 为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我们课一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或者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3. 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六年级科学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查阅学生笔记):

1、物质。1.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 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空气、电、火、光、石头等都是物质,思想就不是物质。

3. 物质总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心得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 米饭越嚼越甜的原因: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咀嚼的过程中,与唾液酶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有甜味了。含有淀粉的食物有:土豆、面包、玉米等!

3.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点燃火柴;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篝火等)。

改变颜色(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白糖加热生成红褐色新物质;铁钉在潮湿环境中生成棕红色的铁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变成浅绿色,铁钉上附有红色的铜)。产生气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沉淀物(向石灰水中吹气)。

4. 铁生绣是一个缓慢的化学变化过程,它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铁生绣后体积可增大8倍。

隔绝铁(铁制品)与水或空气接触可有效减缓铁生绣的速度,具体方法有:放在干燥处;电镀;涂油;刷漆;涂沥青等。 【实验见学评36页第五题】

5.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并发出嗤嗤的声音,说明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能让点燃的火柴熄灭,说明它不支持燃烧;这种气体能够“浇灭”蜡烛,说明它比空气重;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有冰凉的感觉,说明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经过科学家大量实验验证,最后发现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六年级科学下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查阅学生笔记):

1、月球。1.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依靠反射太阳的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运转。

2. 数据: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规律是:缺——圆——缺;变化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29.5天)。上上弦月,下下弦月。

4.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撞击说”是主要原因。

5. 日食和月食是特殊的天文现象。日食出现在农历初一前后,常见的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出现在农历十五前后,常见的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形成原因和示意图见课本54页】

2、太阳系。

1.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 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最小、最近、公转周期最短)、金星(启明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自转周期最长、顺时针自转)、地球(有生命)、火星、木星(体积最大——行星之王、自转周期最短)、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躺在轨道上运行)、海王星(最远、公转周期最长)。

【太阳直径:1400000千米】

3.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离地球最近的卫星是月球(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

3、星座。1.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空划分程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或者形状命名,被称作星座。

2. 常见的星座:北极星——小熊座;北斗星——大熊座;织女星——天琴座;牛郎星——天鹰座;天津四——天鹅座;心宿二——天蝎座。

4、宇宙。1. 由许许多多的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2. 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成为河外星系,目前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3. 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

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我们地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地宇宙。

4.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学生补充】

六年级科学下第四单元知识梳理(查阅学生笔记):

1、垃圾问题。

1.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放大镜在阳光下可以点燃火柴,说明放大镜具有(聚焦)的功能。

3、(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一滴水)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最早的放大镜是用(水晶)磨制而成。(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蚕蛾的触角是羽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

6、(草蛉)和(瓢虫)都是蚜虫的天敌。草蛉的(幼虫)和(成虫)都能捕食蚜虫。

7、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碱面)等。自然界中许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许多岩石都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8、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法(蒸发法))和(降低温度法)。

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不同倍数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就可以明显提高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它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的,把两个透镜的放大倍数(相乘),就得到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00万倍。

11、光学显微镜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五部分组成。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相反) 。

12、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细胞)。洋葱表皮上的小黑点是(液泡)。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13、常见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装片)三种。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标本是(切片)。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

在载玻片上滴水、切洋葱取表皮、取表皮放入水滴中、放盖玻片、滴碘酒(染色)、吸水。

14、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称为“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15、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并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绿色扁球状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

17、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单细胞)、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我们还可以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六年级科学复习

一 填空题。1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 轮轴 斜面 滑轮 2 杠杆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杆秤。是杠杆类工具,提绳是支点 秤盘是阻力点 秤砣是用力点 3 轮轴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汽车方向盘 扳手 水龙头开关 门锁把手 螺丝刀等,都是轮轴应用的实例。4 自行车的车把是一个轮轴 起操纵方向作...

六年级科学复习

科学六年级复习。1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科学家是 列文虎克 他是 荷兰 人。2 菌 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微生物 3 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 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4 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 病菌 许多传染病是由 病菌 引起的。5 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

六年级科学复习

六年级复习 一 一 填空。1 世界上的物体可以分为 生物体 和 非生物体 两大类。2 构成细胞的物质主要是 蛋白质 脂类 糖类 和 核酸 3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 植物具有 向光性 向水性 和 向地性 的特征。5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膜 细胞质 和 细胞核 6 生物体因受到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