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发布 2020-07-28 02:46:28 阅读 1457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3篇课文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技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姥姥的剪纸》以一个女孩的口吻,描绘了庄稼人的生活,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手艺以及“我”和姥姥之间深厚的感情,塑造了姥姥这样一个亲切。和蔼。慈祥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姥姥。

对剪纸。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穷苦的庄稼人牛郎,通过老牛的指点遇到偷偷下凡游玩的织女并相爱,结合在一起。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下嫁,强行将织女抓回天庭。

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带着两个儿女飞上天庭追赶织女。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将牛郎织女分隔,只有每年七月初七两人才能鹊桥相会。故事想象丰富,曲折动人,感人至深,是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精品。

安塞腰鼓》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场黄土高原上颇具声势的安塞腰鼓表演。通过对腰鼓的动作。声音。

气势。击打腰鼓的人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力与美,展示了黄土高原华夏子民的气势,表现了民族高扬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表演形式,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这个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中华民族所保留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磅礴的民族气概。

一个习作训练是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引导学生任选一幅剪纸作品,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然后写成一篇习作。

练习4》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五项练习,其中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5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姥姥的剪纸》中的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安塞腰鼓》中第12至第16自然段,复述课文《牛郎织女》。

3.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感悟民间表演技艺的气势。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能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揣摩“反复”这种写法的作用。

4.通过语文与生活了解中国许多关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俗语,理解一些俗语的意思。

5.能通过观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剪纸这一民间艺术。

四、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姥姥的剪纸》中的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安塞腰鼓》中第12至第16自然段,复述课文《牛郎织女》。

2.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感悟民间表演技艺的气势。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能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揣摩“反复”这种写法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1.能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揣摩“反复”这种写法的作用。

2.能通过观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剪纸这一民间艺术。

六、课时数。

11课时。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 民风民俗 为主题,安排了 姥姥的剪纸 牛郎织女 和 安塞腰鼓 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3篇课文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技艺,从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 民风民俗 为主题,安排了 姥姥的剪纸 牛郎织女 和 安塞腰鼓 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3篇课文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技艺,从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 民风民俗 为主题,安排了 姥姥的剪纸 牛郎织女 和 安塞腰鼓 3篇课文,一个习作训练和一个练习。3篇课文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技艺,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