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设计时间: 2016.2
设计者:赵金松。
授课时间:第一单元 12课时。
第二单元 12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 12课时。
共 48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二内容安排。
周次课文课时。
1 男生和女生2
2 朋友之间2
3 学会和谐相处2
4 只有一个地球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平鸽2
9 我们手拉手2
10 我的成长足迹2
11 临别感言2
12--16 期末复习10
三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育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评价建议。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休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式倡导的评价方法有: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腰三角形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
图书(包括教材及教副辅)、报刊、**、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二)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纲要
2014 2015学年 课程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学习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时数 27课时 设计教师 吴桂玲。适用年级 小学六年级 一 课程目标 总目标 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 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课程纲要 王显峰。翁旗乌丹实验小学王显峰。课程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学习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课时数 22课时。设计教师 王显峰。适用年级 小学六年级。一 背景。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授课时间 第一单元 12课时。第二单元 12课时。第三单元 12课时。第四单元 12课时。共 48课时。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 爱 家人的爱 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