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发布 2020-07-20 19:17:28 阅读 9201

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内容: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例1和练习一教学一般的分两步解的方程;例2和练习二教学特殊的需两步解的方程;“整理与练习”回忆、整理、应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反思、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初步学会了写式子的方法。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了方程的意义、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学生能够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方程,要解类似于ax±b=c、ax±bx=c的方程,并用于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第一,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是和以前教材的不同编排。两道例题,既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又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这样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突出思想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培养能力。全单元编排的两道例题、两个练习,涵盖了很宽的知识面。无论教学解方程还是列方程,例题讲的是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7课时。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时。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3.做练习一第2题。

4.做练习一第3题。

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做练习一的第题。

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思维灵活性。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

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

让学生试着整理。

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

2)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五、作业:练习一第题。

第三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书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页的例1。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 宽 高。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橡皮泥,小刀,萝卜,小棒,课件。1.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提问 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第1课时反思课题 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认识 反思内容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按 再现实物表象 抽象立体图 探索特征 认识长 宽 高 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再现表象,激活经验。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认识扇形统计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 或教师 之间相互讨论 学习,让学生从例题中看到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