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说教材

发布 2020-07-12 09:58:28 阅读 7303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内蒙古赤峰市锦山镇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新课标》及毕业班数学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定位及教学目标。

一、学科性质及基本特点。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段具体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法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二部分: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

一、教材编排意图及特点。

本册教材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科书由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等六个单元组成。

第三部分:教材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了四个领域的内容。本册数学知识的逻辑线索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2、 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3、 “解决问题”处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4、 要把落实基础知识和促进创新统一起来。

第四部分:本册教材内容分析。

一、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部分、三个重点、四个领域”。(出示课件)

一)、“一个理念”是指本册教材所体现的新教学理念,也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在教学方法的确定和运用上,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探索、推理验证、合作交流。

学习了这个理念后,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两个部分”是指新知识教学和已有知识整理复习两个部分;

新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整理和复习需要学生对第。

一、二两个学段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实现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的衔接与过渡,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所谓“三个重点”分别是“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与复习”三个重点单元;(出示课件)

四个领域”是指整理与复习单元中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学习领域。

下面我将对“三个重点”、(出示课件)“四个领域”进行详细的说明:

1、圆柱与圆锥(出示课件)

首先圆柱与圆锥是在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圆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的重点难点是: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针对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教具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做一些圆柱模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苹果、大萝卜、橡皮泥等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对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时,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与**。首先我们可以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比如“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设置了悬念,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让学生思考后可以请学生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上述的**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

第。三、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实验探索时,我们可以演示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变下底面,(操作时小心别割到手,注意安全)。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接着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一顶圆柱形厨师的帽子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

学生必须考虑到厨师帽子的实际情况,只有一个底面,才能正确解决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

2、比例(出示课件)

比例从本质上可以说,比例关系是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相关知识的浓缩和提升。即使有些抽象但是对学生来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不难。难点是:

分析两个量的变化从而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及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

比例的意义在教学时,为了新课程更好的导入,首先复习比的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然后出示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如: 2.

4:1.6和60:

40,顺势求出他们的比值。观察这两组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会引导学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请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这时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最后,会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紧接着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下列两个比之间的哪些关系能填“=”为什么?

通过这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先试着从具体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入手,从而引导其归纳出比例判定的一般方法,想让学生主动去**组成比例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几个比例式的内项积和外项积,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性质。同时也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把比的形式改写成分数形式,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果:

“交叉相乘”“积相等”。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如单价、数量和总价或时间、速度和路程等数量关系。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仿照正比例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同时对正反比例的意义加以区别:商(一定)是正比例,积(一定)是反比例。

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生是在解四则应用题的基础上,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识这样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3、“整理与复习”这部分知识我安排在“四个领域”中进行分析。

四)、“四个领域”是指整理与复习单元中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学习领域。

教材不仅通过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整理与复习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而且对每个学习领域又进行了项目的细分。如,“数与代数”细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数学思考”;“空间与几何”细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同时,教材还提供了运用对比、辨析、归类、列表和集合图、关系图等常用方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范例。

这就为我们如何对庞杂的、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范本。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教材

一 说课标。一 第二学段目标 摘自标准11 13页 知识技能。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理解分数 小数 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理解估算的意义 运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2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 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

李新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一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对本学段本册教材的目标要求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 了解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发展学生测量 识图 作图技能 经历收集 整理 描述 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数据的处理技能。数学思考方面...

四年级数学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张乃湖。尊敬的领导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演说,一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总体目标九年一贯制,分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一 三年级,第二学段四 六年级,第三学段七 九年级,最后达到总体目标。今天主要说第二学段目标。新课标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