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发布 2020-04-11 12:50:28 阅读 5055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 地理与生产建设;

2. 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

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解开地理之“谜”

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转入激活状态,并归结这一切都属于地理知识。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1.用教材内容展示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p3的三个问题;

2.用身边的地理实例展示:如出游时注意天气,了解某一旅游景点的位置需要查看地图等;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教师先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再举例说明地理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然后请学生讨论,举例说明。例如: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有: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热量条件好。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地理知识或与地理相关。

四、小结。1.地理知识就存在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

2.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

板书设计: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 地理与日常生活。

2. 地理与生产建设。

3. 地理与风土人情。

我们怎么学习地理(一)

教学目标:1.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和途径;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3.认识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地图;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和比例尺的大小;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识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地理呢?

二)讲授新课:

1.利用学校平面图的制作过程向学生讲述地图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并提问:同学们还见过哪些地图?你会看地图吗?

学法指导:一般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接下来看图例。阅读地图的内容时,应先整体、后局部。

2. 地图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3. 讲述地图上的方向:

1)给学生介绍地平面上的方向;

2)练习:读图,a点位于b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d点位于c点的方向。abc

3)讲述: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多种,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种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指向标指北方。

4)练习:p.10活动题;

5)讲述在野外如何判定方向。

4.讲述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定义。教师应强调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练习:

a、 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的换算;b、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的距离。

3)比例尺的大小:引用数学中分式的概念。

5.“图例和注记”部分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熟悉使用图例和注记。

三)课堂总结和巩固练习:

我们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后,就能看懂地图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课本p.10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一、如何阅读地图。

1. 地图的制作和分类。

2. 地图的要素。

方向:比例尺:

图例:我们怎么学习地理(二)

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

2.初步树立“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 的概念;

3.帮助学习发展自己的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2.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法提示: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识: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应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后提问:

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

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学法指导:给学生10分钟时间分组讨论。

2.教师总结: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都有助于我们的地理学习。

3.学生活动:

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你作了哪些物品准备?谈谈你这次旅行的见闻。

4.教师讲述: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仅在课堂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同学们应学会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三)课堂总结。

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安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稍作留意,我们就会学到很多适用的地理知识。

板书设计:二、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三、如何思考地理问题。

四、如何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认识地球(一)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仪。

教法提示:讨论、讲授和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

二)讲授新课:

1.过渡:人们对地球球体形状的认识是在什么时间?由谁认定的呢?

2.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这段材料;

3.过渡:至此,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15“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是规则的球体”这段材料,教师展示投影片,请一学生填出赤道半径的长度。

4.教师利用p.16图2—5介绍地球的基本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

5.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但如果要掌握地球的全貌将会很难、太抽象,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方便了许多。

学法指导:利用地球仪。

1) 找到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2) 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地轴;

3) 用手指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6.教学:教师利用地球仪简单介绍地轴、两极、赤道,介绍经线、纬线的概念和特点,经度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及中、低、高纬度的划分。强调在地球仪上假想的地轴、经线、纬线等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三)课堂活动:

按教材p.19的活动题1的要求制作一个地球仪。

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三个基本数字。

三、地球仪。

认识地球(二)

教学目标:1.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和原因;

3.使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纬网确定位置;

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教法提示:讨论、讲授和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用地球仪认识经线和纬线后,阅读教材p17“基多的赤道纪念碑”和p18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部分,了解经度、纬度的起始位置,再回到地球仪上观察从赤道向北、向南,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教师介绍每条经纬线的表示方法及代号以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0度纬线和20w、160e的经线圈。

2.活动安排:

1)告诉学生居住地的经纬度,请学生判断所处的半球和属于高、中、低纬度地区中的哪一个纬度地区。

2)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请问: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

3)设置几组经纬度数据,分组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到准确位置,并判断半球位置。

3.经纬网的学习:

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题部分;

2)讨论:暑假期间一中国小朋友,想分别邀请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请问:他们能聚在一起吗?可能存在什么差错?

4.老师简单介绍几种制作地图的方法,因为投影的方式不同,在将地球由球面变为平面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

三)课后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和小制作。

板书设计:四、经纬网。

1. 经纬网的用途。

2. 怎样阅读经纬网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世界海陆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

3.通过反复读图、练习,在头脑中形成地理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之间的联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一 1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2 掌握纬线的特点和纬度 南北半球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过程与方法。1 通过了解人类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2 通过课堂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通过列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常用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 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 地理 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地理的意义。2.意识到地理与...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2 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 意义。3 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德育渗透点 1 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 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 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