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发布 2020-04-11 12:07:28 阅读 566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1、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2、难点:四季的形成。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动画演示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多**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内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讲授新课]

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课件展示图1.19. 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从图中能看出哪些地球公转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23°26′);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太阳;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365天;地球公转的结果: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差异、极昼极夜的产生等。

2、课件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关照图,观察下列地球光照图,分析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与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师讲解: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十二点出现的最大太阳高度。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3、教师用多**课件带领同学们一起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边画边讲述: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26′n时,为夏至日;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26′s时,为冬至日;之后又向北移动,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时23°26′n,因此23°26′n被称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难界限是23°26′s,因此,23°26′s被称为南回归线。

每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归纳总结: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冬至-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4、物体正午影子与太阳高度的关系规律。

课件展示二分二至日物体样子长短。

归纳总结物体正午影子与太阳高度的关系规律:

春分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夏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物体正午影子逐渐变长,到冬至影子变得最长。

冬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二、展示**归纳地球的公转规律:

教师带领同学一起填出**并归纳总结:

全球而言:春分到秋分即夏半年中,白天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直至北极圈内极昼现象,黑夜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长、直至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全球而言:秋分到春分即冬半年中,白天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长、直至南极圈内极昼现象,黑夜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直至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一、 四季的划分。

划分依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件展示出多数北半球国家的四季划分方法:

月为春季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与次年1月为冬季。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国家什么季节天亮的早呢。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南半球的季节划分与北半球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因为北半球夏至的时候直射北回归线,那么南半球夏至就应该直射南回归线,那么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所以北半球夏至时,南半球冬至;北半球冬至时,却是南半球的夏至。

四、五带的划分。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地表各纬度地带接受到的太阳热量的不同。

2)温度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课件展示五带的划分图:观察五带的范围和特征然后填出下表:

六、课堂练习。

1 我们家乡(29°n)有太阳直射的现象吗? 应该位于哪个温度带?有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 当我们放暑假时,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应该放假吗?若是,也是放暑假吗?

3 儿童节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应位于图中的( )课件展示图)

a 、a附近 b 、b附近 c、 c附近 d、 d附近。

4 国庆节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线附近,这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比。

夜晚时间()(长、短),并且这。

天后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

短)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和纬度的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课后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一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的特征。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三 教学准备。教师 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 课件。学生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 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散步

散步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3 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 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 学习课文 以小见大 的写法。教学重点 1 悟读尊老爱幼 珍爱亲情 珍爱生命的情感。2 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 互相挚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