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发布 2020-04-10 00:05:28 阅读 2620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案例分析。

尉秀芸。一、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体验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3、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

难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具准备。

ppt、统计图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次田红勇的金鱼店生意特别好,这次呀,他又开了家玩具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pt显示玩具店**】

师:玩具店刚开张,生意就特别的好!瞧,田红勇今天卖出了多少玩具呢?

ppt演示:美羊羊、喜羊羊、小丑鱼、小鲸鱼一个接一个无序地消失了。】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无意识也无能力分类计数,只是在**课件演示时数了数一共卖出的玩具个数。教师先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个情境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师:很好!你们都关注到了田红勇卖出的玩具总数,有谁还知道每种玩具各卖出几个呢?(学生一片茫然)

师:哦,大家都没看清楚,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办法知道卖出的各种玩具分别是多少呢?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想到分类数一数。教师再次演示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对于随机呈现的信息无法分类计数。

学生也可能想到把玩具画在纸上,教师及时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看谁想的办法最简单、最清楚。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思考片刻后,四人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很多种统计的方法,是否可行?哪种更好?

我们亲自试一试。老师也特别想参加这个活动,我来看看屏幕给大家报出每次卖出的玩具名称,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结果记录下来,好吗?

2)学生操作后,全班展示记录方法。教师适当地多让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①简笔画顺次记录;②简笔画按四行分类记录;③用阿拉伯数字分四行记录;④用“√”或“○”等不同的符号记录;⑤用“正”字记录;⑥小组分工,每人负责数一种玩具等。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都一一点评,给与肯定。

3)比较评价。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打“√”或“○”或写“正”字,都是分类记录的方法,很清楚。而写“正”字更方便记录和数数(五个五个地数)。你知道这种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检验各自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交流、比较得出简便易行的统计方法——分类用符号记,并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记录方法。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锐直觉,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3、独立完成统计图表。

1)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把田红勇卖出的玩具个数填在统计表里。

师: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田红勇今天卖了9个美羊羊、4个喜羊羊、8个小丑鱼、6个小鲸鱼”;“我知道田红勇今天一共卖了27个玩具”;“我知道田红勇今天卖的美羊羊最多,喜羊羊最少”;“我还知道田红勇今天卖的小丑鱼和美羊羊就差一个”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回答都要给与肯定。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的信息。

小结:当卖出的玩具不可能分类计数时,我们开动脑筋,想到了边卖边用符号分类记下来,最后把数出的结果填进**里,这个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就是统计。

(2)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图中涂小格,表示各种玩具卖出的个数。

师: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的方式,还可以用涂小格的方式来表示,还记得叫什么吗?(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怎么涂。学生汇报制作过程,强调每一小格代表一个数量。

教师呈现有频数范围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与之对比,感受频数带来的方便。

看图提出问题并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统计图中描述数据,感受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势,而且让学生体验和经历发现信息、分析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的火花不算迸发。

4、联系生活形成技能。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的事情都需要统计来帮忙。请看课本第97页第4题,调查我们班每个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该怎么统计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建议全班按顺序一个一个报他喜欢的交通工具,大家在纸上用符号记录,然后数一数填在表里、涂在格里;也有的学生建议直接分类举手或起立统计;还有的学生说先在每个小组做统计,然后全班再整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分五次起立,数数,填表、制图。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列举统计自己的各类文具、班级课程设置等。这些事件都是静态的,可以分类计数;教师还可提示,在校门口统计学生自己来上学的有多少人,家长送的有多少人,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由于这是动态事件,所以要先用符号分别记录,或小组合作分工计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制成统计图表。

设计意图: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不同情况下选择怎样的方法来统计呢?

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在这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既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小结。6、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这个案例是我的一节校内公开课的实录。

回顾整节课,我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突破口,又紧密地围绕在“统计”这一教学核心周围,为其服务;而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伴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路走来,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还体验了合作交流,调查实践,数据收集及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顺利完成了课程标准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上各种良好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受益非浅,体验了成功,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课改的要求。

总评:《统计》一课,大胆地整改了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创设了“选择春游地点”为情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收集数据、设疑讨论、处理数据、做出决定、合作绘图等活动,整节课教学目标渗透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原则,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学情景生活化。借助有趣、真实、有价值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是本单元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把更贴近一年级小朋友的情景用于课堂上,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先充当引导者,让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地点,引导他们为这个集体活动想方设法;有学生犯错时,教师没点破,而是让学生们观察讨论;一组学生胜出,教师鼓励其余学生相互提问学习……教师也是组织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收集数据、讨论统计方法、提问解疑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更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争当记者访问,和学生共同为条形统计图涂色,都说明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较好地阐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更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整节课,无处不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教育:教师对出现错误学生婉言教育,对获得成功的学生表示赞许;教师教学生懂得为他人的胜利而高兴,还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教师更和学生一起感受统计图的美,时时刻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统计意识……从课堂上看来,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结构一气呵成。整节课环环相扣,各部分连贯不别扭,所有知识点顺理成章得连成一线,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也显示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巧妙。

小学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七。教学过程 一 第一题。竖式计算往往比较枯燥,而且学生易出错,教师的要求要适当,而且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原因,并改正。三 第3独立完成。四 第4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情境,并尝试解答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

一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红英小学一年级林树丹陈少英。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第48页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例8及做一做,第49页练习十一 5题 6题。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

一年级数学下册 跳绳 讲座稿。一 讲座内容 北师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跳绳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 讲座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 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