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一“风”教学设计。
板块一:诗歌揭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先听老师朗诵一首诗,看谁能猜出它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对,是风。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词典中是这么说的: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风有哪些特点吗?
2、交流讨论: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感受得到……
3、诗人眼里的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板块二:读熟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1、学生自由读诗。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思考:风儿来无影,去无踪,怎么知道它在**。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进一步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感悟诗人灵动的思绪。
4、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风的存在,风的特点。读出诗的优美意境。
5、学生再次练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个人示范朗读。
板块三: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1、诗人用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风,将它写成了美丽的诗歌;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寻找到风的足迹。
2、观察书中三幅插图,说说风儿还会出现在**。(飘扬的国旗、转动的风车、鼓起的风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风儿还会在哪些地方存在。(松林、飘起的裙摆、摇动的树枝、斜斜的炊烟、飘动的白云……)
4、讨论交流,指名练说,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特点。
5、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6、学生自由续写,师行间巡视。
7、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范读鼓励。
板块四:分类学习联系生活掌握词语。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了解到的风会有哪些?(微风、狂风、飓风、北风、朔风、春风、秋风、凉风、暖风……)
2、给风分类。(按季节分,按风力的大小分,)
3、你知道哪些带有“风”字的成语,交流。
春风化雨、斜风细雨风风雨雨,风华正茂,暴风骤雨,和风细雨,凉风习习,金风送爽,风雨无阻,风雨交加,风吹浪打,风吹草动,闻风而动,风刀霜剑,风风火火,风驰电掣,风花雪月,风卷残云,风马牛不相及。
4、出示成语,学生朗读。
板块五:风采飞扬赛背古诗拓展延伸。
1、我们学过许多诗中带有“风”字的古诗,你还记得吗?
2、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交流诗句,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8、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摘抄在课堂本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
练习一。一 诗中有画 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1 诗意 秋天的江面上,一个渔人身披一件蓑衣,头戴一顶斗笠,独坐一叶扁舟,手持一枝钓竿。他一面喝酒,一面唱歌,面对一江秋景独钓。2 题秋江独钓图 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诗中连用九个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
2 指名试读,相机正音。3 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4 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5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 拓展。1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2 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三 作业设计 1 熟练背诵名言。2 查找阅读歇后语,形成积累,学...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综合练习
l2学校2008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质量调研 2009.1 the 1st term of 2008 2009 loufeng no.2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egmental test 完成时间 80分钟 一 仔细推敲。24 1 如果向北走600米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