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6周

发布 2020-04-02 23:02:28 阅读 5781

执教者刘平聪。

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把握象征手法。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察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法指导】找悟疑读练”自学五法,逐渐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学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隐秘( )凝( )成喧( )腾一瞬( )间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3.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勇敢地写出来。

二、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再探。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一座座表明了。

⑵ 一次次表明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着我的山顶。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

.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五、感情朗读:注意语调、语速、轻重音、停顿,读出情感,理解文意。

六、拓展延伸。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练习:《乡愁》以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把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七、练笔: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附:一、文学常识1、诗歌,是与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

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2、作者简介。

王家新,2023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2023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2023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2023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2023年离开。2023年去英国。2023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2023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参***。

基础知识(略)

理解**:2、(略)

3、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合作释疑:1、⑴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⑴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课内精读。

、深根依然喧腾是海吗翻攀海呀照亮 2、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⑵ 执著追求3、⑴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力⑵ 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4、①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学习目标】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解决相关的字词。

2、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莫顿亨特:2、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嶙峋()(啜()泣

迂()回训jiè()陡qiào()

nàhǎn()(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纳罕:迂回:

训诫:小心翼翼:

啜泣:头晕目眩:

4、熟读课文,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七年级上册16课导学案

第15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 1 知识 政权分立的特征 江南六朝 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22 能力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 情感 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预习案评价。自学导航 重点 江南经济的开发。难点 政权分立的特征。预习自测 5分钟完成 一 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6诫子书

16.诫子书 导学案。导学案序号 12 课型 新学课总课时 4 分课时 4 2 主备人 xxx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

16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学案编号 04编写人 罗耀科审核人郑千里授课人 郑千里罗耀科班级七1 2 课题 16 化石吟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能力目标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