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要点

发布 2020-04-02 16:27:28 阅读 7154

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的教训。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罢触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三)(四)、昌盛的秦汉文化。

五)、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4)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2、西晋:266年司马炎洛阳。

3、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4、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方的统一: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

2.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4.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四五千年,制作的陶器有了黑陶 白...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

第1课。北京人 第2课。我国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第4课。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商朝又称什么第5课。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第6课。晋楚争霸 第7课。都江堰。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 历法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 发展第9课。孔子政治思想主张的核心墨家的主张 儒家代表人 兵家创始人百家争鸣及出现的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期中复习要点。1 隋朝建立和统一518年,杨建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建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 实现全国统一。2 隋朝大运河为了巩固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