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物理教材的整体变化。
一、 进一步优化框架结构。
1、八年级上册构成: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从原九年级移到八年级上,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2、八年级下册全部是力学;
3、九年级全部为电磁学。
二、 精选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1、 章首图的安排。
2、 文中新**的配置。
3、 联系实际的应用实例的增多。
4、 精彩**的保留等。
以上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新教材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 适当增加文字量,增加可读性,便于自学。
例如:新教材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关于参照物的描述有了更加详尽的解析。
四、 循序渐进的安排科学**。
例如:先安排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在安排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再如:先安排透镜及其应用的介绍,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下一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好铺垫,降低**难度。
从而实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五、 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1、 **实验中凸显旁批的作用,避免任何一个实验都按七大要素进行,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只要重点突出几大要素即可。
2、 诸如转换法等科学方法不再明确标注,否则既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又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会有很大的摧残作用。
六、 重视体验活动的功能。
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一定由学生来完成,不能包办,更不能不做,即尽量让学生去体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物理的知识。
七、 注重渗透sts教育。
它是本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意义在于揭示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既有正文中文字的渗透,以栏目形式的呈现,又有课后专项的介绍,很好地对学生进**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总体结构有较大的变化:
第一章:把原来九年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现在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九年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现在第一章的第。
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第二章:把原来的第一章改为现在的第二章,并且把原来的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移到第1节课后科学世界中(生物课中学过,没必要再讲),并且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将原来第四章“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作为现在的第三章,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第四章:把原来的第二章调整为现在的第四章,把原来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后半部分中,并把物体的颜色、颜料的部分删掉了。
第五章:把原来第三章调整为现在的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并在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中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这一部分相当于原九年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中关于宇宙的那部分介绍并有一定扩展。
第六章:把原来九年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调整为现在的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二、 栏目的设置变化。
原来的有**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已经渗入各个地方;增加了扩展性实验;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了本章知识,给出**的结论。
三、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sts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同时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图教师演示,图学生自己体验。
本节的变化及特点是:
1、怎样学习物理---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问题图8高压线上的小鸟安然无事,电磁学问题图10 电动机的原理图直观展现,使学生对物理的初步认识更加全面。
2、依然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
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
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通过科学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图13新增加)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这个**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的要素和过程。
第一章机械运动
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内容包含四节:
第一节机械运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内容分析:
插图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注重人文性。例如,机械运动的章首图人与鸟“比翼齐飞”在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启发思考参照系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由于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第1节首先给出了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有这种精度较高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不需要了解如何用它们进行测量。
本章教材除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两个基本测量以外,还安排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学生必做实验---测定性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材增加了一个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扩展性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习题联系实际,学习如何读懂时刻表,找出s、t,能利用公式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第1节长度和时间测量(学生必做实验---基本操作)
原教材是**如何使用刻度尺,写得很简略,新教材因此把内容放到最前面,所以写得很详尽,包括如何读数,记录,但就是否要求有估读没作明确要求,地方自己处理。增加了测时间的实验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显然比原版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给学生搭好“脚手架”。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建立速度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提出了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最重要的是第三步: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比值定义法是初中物理定义概念最常用的方法,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比热等重要的概念都将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接触到的第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因此,让学生经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维过程,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这种定义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2、 速度的计算,进一步规范了解题步骤。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必做实验---测定性实验)
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章声现象。
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原课标通过实验**)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本章内容包含四节: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一 教科书的特点。1 从学生兴趣 认知规律和 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 注重 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 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联...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 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 一 从学生爱好 认知规律和 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二 注重 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三 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四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五 留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 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
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第七章欧姆定律。抚顺市第十五中学孙秀梅。第一节 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学生虽然对科学 要素很熟悉,但独立对电学规律 还有一定困难 教材没采取直接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同时对电流与电压 电阻关系进行讨论,而只要求 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则有意识降低难度。经过过去教学尝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