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数室。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四、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也是由于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性活动,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
例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教学千米、吨的认识也是如此。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再次,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体验。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后,第30页第14题利用学生熟悉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熟悉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其次,千米和吨都是比较大的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认识千米和吨。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来介绍1千米有多长;安排实际走100米,推测1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在认识吨时,通过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介绍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经常需要通过估计量的大小做出合理的判断。即使在精确测量之前,也需要通过估计确定测量的单位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专门安排了第27页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计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并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创造丰富的机会。在确保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材加大了练习的思维含量,安排了大量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例如,在练习六中,设计了“描出最近路线”的实际问题(第10题);练习七中安排了“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的实际问题(第4题)。教材专门安排了例9及相应的练习,通过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进行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并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相应的题目,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用此策略的体验,体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的思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五、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2)通过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判断估计得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到1厘米,课本的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
3)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再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帮助学生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4)通过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需要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物品,让学生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试着读出用直尺测量时含有毫米的测量结果;第2题则是让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写出以毫米为单位的结果,同时巩固厘米和毫米的进率。
2.例2(分米的认识)
1)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并给出表示分米的符号“dm”,让学生了解。
2)利用米尺直观告诉学生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并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给出1分米=10厘米。
3)通过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让学生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给出1米=10分米。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1)例3和“做一做”,教学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换算,限于单名数。
2)通过想1厘米是10毫米和10厘米是1分米,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1)例4介绍长度单位“千米”,并给出表示千米的符号“km”,让学生了解。
2)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并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3)第二幅情境图和“做一做”,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2.例5(单位的换算)
例5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例7,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吨”这个质量单位,并给出表示吨的符号“t”,让学生了解。
2)结合大米的质量,说明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的引出了1吨,以及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例8和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呈现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4)在“回顾和反思”环节提出检验结论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六、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远,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安排的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对称 课堂实录。by数学教学论坛发表于2009 10 6 7 31 0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对称 课堂实录研讨课导学案。内容 对称主备人 蔺顺兰。学与教目标 初步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学习轴对称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对称美。学习重难点 通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课题教学目标。主备人教学时间第1课时2019年月日总节。1.认识东 南 西 北四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有趣的题材与活动,激发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知识小结
第三单元知识小结。一 易读错的字。兴 x ng 奋决 ju 定姓 x ng 名。摆 b i 动即 j 使手枪 qi ng 喷 p n 水揠 y 苗助长疲 p 劳。鹬 y 鸵蚌 b ng 壳威胁 xi 泛滥 l n 俸禄 l 二 易写错的字。称 禾 窄些,尔 稍宽。霸 雨字头不宜过大,月 的撇要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