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十步教学法”高效课堂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
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这是时间与经验的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性学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性教学中,经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形成了“科学**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的欲望。此时的科学课堂只要在教师激发引导下,就会如同“投石击水”泛起美丽的涟漪。一个个问题就如同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在水面上起舞。
“水波荡漾”间总有一朵浪花指引我们前行的航向,目标所在,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和学生们一起踏上探索的征程。
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可能有暗礁流沙、峡湾险滩。只有让学生知道前面的“水深莫测”才能激起他们思索的动力,只有大胆的猜测才能实现他们做水手的愿望。大家可以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先“投石问路”,在现存的条件下寻求远航的方式方法。
然后确定航线让他们“乘风破浪”大胆前行。其间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具备劈风斩浪的勇气,齐心协力总会到达目标的彼岸。
经历了一次远航,可能前行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可以交流、讨论,甚至“兴风作浪”,掀起**的高潮。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经验和财富。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在波涛汹涌间航行技巧,教师适当的“推波助澜”则可以使他们的认识升华,成为真正的水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远航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创造未来,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石。只要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科学的**没有止境,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受益终生,“源远流长”!
每一节科学课的**之旅都将使我们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或徜徉其间,欲罢不能。
一、激趣引入——投石击水。
**目的:**过程中首先要珍视并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态度基础等,给他们回顾和思考的机会,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如投石击水,打破平静,开启探索之旅。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近十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科学课的。尤其是现在,儿童的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粗疏之处,有些还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甚至有些则是错误的,但这些原始观念正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学生自发感兴趣的、有需求的问题,他才乐于去**和学习,才具有真正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教育要变成儿童的需求,要符合儿童原有的经验和水平。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内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有疑惑,想去研究。
努力做到开发和利用儿童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生成科学**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儿童的需求,激发儿童**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只有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的亲身**,让他们亲身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二、质疑问难——水波荡漾。
**目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养成好习惯,激发**兴趣。一个个稚嫩、离奇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水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晶莹而美丽。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科学家卢瑟福也说过:“科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一个个现成的事实或一条条定理定律;科学研究是使我们放眼世界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
”科学教育专家也指出,“如何帮助儿童提出可进行科学**的问题,这是儿童理解科学活动的关键一步,在早期打下这种理解能力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年龄越小,就越喜欢问这问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性。这一天性若不加以爱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使出于天真好奇的提问不能向高层次提问能力发展。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活动的起点。
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提问题:①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②引导学生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③引导学生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三、选择问题——顺水推舟。
**目的: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能够选择有研究价值和可研究的问题,学会科学选择问题的方法。按照学生的**意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水推舟,选择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获知求索的前奏,是科学**的起点。但是,仅能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的基础以及条件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可能。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将无法正确确立合适的研究方向,难于获得预期的答案。
所以,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适合科学**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个交待,要落地有声,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简单的问题随即解决,深奥的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在选择研究的问题时,应多提出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
四、猜想假设——水深莫测。
**目的:**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是由根据的推测,**可以带动**者的热情,**往往成为新科学发现的先导,**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水深莫测,就要积极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
经常奇思妙想是开启智慧创新的金钥匙,预见能力是一个人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要让学生养成遇问题主动猜想假设的好习惯。古语说:凡事,预则立。
就是说,**、假设、猜想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我们生活中遇到好多这样的问题,比如:晚上走进家门,一开灯,灯不亮。
哎,是不是停电了?再回头看看周围的邻居,人家的灯都亮着,就自己家的灯不亮;是不是保险丝断了?……你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然后你再去检查,到底是**出毛病了。
另外,**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做事很干练,很聪明,就是说,他对某些事情能够猜出个**不离十。什么叫**不离十,就是他猜对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教材中这样的训练很多,有专单元训练,如四年级上册《假设与搜集证据》,就是让孩子进行“假设”训练,让孩子慢慢的习惯怎么样去假设,明白假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能力。大多数是分散到每一课的**活动当中,比如: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然后冲出一段距离,冲出去的这一段距离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当你提出问题以后,孩子就要回答,这时候的回答就是假设和**的过程。他可能认为和斜坡的坡度有关系:坡度越高冲下的力量就越大,冲出去就越远;也可能认为跟车的重量有关系;还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和坡的长度有关系……这些假设、**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探求方法——投石问路。
**目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要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选择的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自主解决问题。
投石问路,在探索中不断获取科学真知。
过去有一句俗语:要教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提出:
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常流水。一桶水也好,常流水也好,都是讲教师要有很充分的很深厚的知识储备,但现在恐怕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教育要求了,所以现在提倡:不是老师给学生倒水,而是要带着孩子一块去打水。
孩子学会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①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②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③活动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活动的开展。④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⑤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
六、合作**——乘风破浪。
**目的: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课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是**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重点环节,是获取科学真知的基础环节。
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密切协作,大胆求索,乘风破浪,敢于与困难搏击与挑战。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和空间。学生是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
充足的时间是指学生有充足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在这段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提出问题;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研究问题;可以在失败中找原因;可以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的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本。学校。班级。科目。教师。二 学年第学期。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 我们周围的土壤1 2 了解土壤2 3 肥沃的土壤3 4 土壤的保护5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 果实和种子6 2 根和茎8 3 叶和花10 4 植物和我们12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 认识固体14 2 把固体放到水里15 3 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2 会观察 描述 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 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 1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2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亲近土壤。2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苏教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观察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学生了解人体有眼 耳 鼻 舌 手观察器官。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能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实践,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通过小组讨论,意识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观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