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2-22 16:36:28 阅读 827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理解“人和”的时代意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想: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从而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最后引导学生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儿时的佳话是孟母三迁,尊你为亚圣青史流芳——唱的是谁呢?(生答孟子)

你痛心疾呼为天下苍生**,一颗仁心想化解连年征战——唱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你博才雄辩正气势不可挡,又展现了孟子那雄辩的风采。今天我们就追随孟子的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穿过历史的风烟来寻觅一代亚圣孟子的仁政思想,感受孟子的雄辩风采。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1、孟子名轲(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 。

2、了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仁政”学说。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文章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带锋芒,句句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2、学生试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朗读指导下齐读。)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老师学法指导:译课文神器:逐字翻译。

扩字成词。连词成句。

字不离句。1、学生利用译课文神器结合文中注解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检验学生翻译成果。(二人一组,一人译一人听,听他是不是做到了逐字翻译,字不离句。)

五、紧扣文体,**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疑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

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就“天时”“地利”“人和”战争的三要素进行比较,得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论点的?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先用概括性的战例从“进攻”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用概括性的战例从“防守”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从“治国方略”方面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3、结合文章分析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力。

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4、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感受孟子雄辩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

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组排比句,从防御一方强调了“地利”的优越性,却“委而去之”,从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增强气势,有利于表现中心。

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组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递进性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增强气势。

5、总结孟子的雄辩艺术:

逐层论证,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善用排比,气势恢宏。

6、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如此雄辩并非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而是阐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孟子以战争的结果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那什么是“仁政”呢?在古代对于君主来说就是施恩于民、赢得人心。这也就是孟子论述的“人和”。其实孟子是许多名言中都体现了它处处为民痛心疾呼的“仁政”思想。比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人和”就是民心归向,上下团结。请用上几个带“和”字的词语,阐述“人和” 对家庭、国家、集体的现实意义。

七、教师结语,寄托期望。

孩子们,从古至今,单枪匹马,终是成就不了一番伟业的。水浒中108位好汉,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才留下了许多“替天行道”的美传;三国中魏蜀吴哪个团队又不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每个人心怀和善,面带和气,语言温和,态度平和,在我们周身建立团结合作的团队,共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竞争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歌曲导入,激发兴趣”;第二板块“走近孟子,了解作者”;第三板块“个性展示,朗读课文 ”;第四板块“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五版块“紧扣文体,**课文”;第六版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第七板块“教师寄语,寄托期望”。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以学生为主题,注重学生思考过程,知识生产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重视读的环节,时间安排上最后两个环节时间有点紧。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结构时间的把握。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 无答案 沪教版

天时不如地利 一 根据内容填空 1 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节选自他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之道,他主张以统一天下。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结论是。3 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从中可以反映孟子的政治思想。4文中用 攻而不...

九年级语文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设计 多 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8.杨修之死。罗贯中 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3.分析认识曹操与杨修的人物性格。4.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做人道理 过程与方法。1.讨论 杨修死因,培养学生归纳 整理 口头表达的能力。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