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梳理九年级化学下册

发布 2020-02-22 14:51:28 阅读 5177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战国时期开始炼钢。

3、金属的共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在室温下除汞为液体,其余金属均为固体。

4、一些金属的特性: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银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锇的密度最大,锂的密度最小,钨的熔点最高,汞的熔点最低,铬的硬度最大。

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和对环紧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6、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形成条件:其中任一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金属的沸点(当两种金属形成合金时)。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7、金属与酸(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8、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9、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10、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应用: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 装置图:

2) 步骤: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并固定;③向玻璃管内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给氧化铁加热;⑤停止加热;⑥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3)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4)化学方程式:3co+fe2o3高温2fe+3co22co+o2点燃2co2

ca(oh)2+co2=caco3↓+h2o

5)注意事项:与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顺序一样,即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完毕,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

(6)尾气处理:因co有毒,不能随意排放在空气中,处理的原则是将co燃烧掉转化为无毒的co2或收集备用。

12、工业炼铁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co将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主要设备:高炉。

有关反应:c+o2点燃co2 2co+o2点燃2co2 3co+fe2o3高温2fe+3co2

caco3高温cao+co2cao+sio2高温casio3

注意: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变为炉渣。

13、含杂质化学反应的计算。

1)纯净物与含杂质物质的换算关系:

x纯物质质量分数, ]

纯物质质量分数。

纯净物质量。

2)物质纯度100% =1-杂质的质量分数。

混合物质量。

14、金属的锈蚀和保护。

1)铁的锈蚀条件:有水和氧气铜生锈是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

铝和锌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

2)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具体操作是:

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15、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①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第九单元溶液。

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

2、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 ②增加溶质 ③蒸发溶剂。

5、溶解度。

1)定义: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质量。

2)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6、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7、气体的溶解度: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8、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2)结晶:①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

9、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10、溶液的配制。

步骤:①计算 ②称量 ③溶解 ④装配贴签。

误差分析:⑴ 计算错误 ⑵天平称量错误 ⑶量筒量取水错误。

第十单元酸和碱。

1、盐酸的性质和用途。

(1)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盖后在瓶口产生白雾—--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9g/cm3 。有腐蚀性。

(2)盐酸能跟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盐酸能跟活泼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盐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酸能跟碱反生成盐和水。

盐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酸和新的盐。

(3)重要的化工原料;制造药物;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用于给金属除锈。

2、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1)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98%的浓硫酸的密度是1。84g/cm3 。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物质。

浓h2so4的吸水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 浓h2so4的脱水性:使纸张或**变黑。

(2)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沉着容器壁慢慢地倒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失。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3)硫酸能跟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硫酸能跟活泼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硫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硫酸能跟碱反生成盐和水。

硫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酸和新的盐。

(4)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染料、冶炼金属、精炼石油、金属除锈以及实验室中作为干燥气体的干燥剂。

3、酸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于水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2024年九年级化学新课标考点梳理

2014年中考初三化学考点梳理。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1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仪器。主要作用。注意事项。试管。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不能骤冷。酒精灯。加热 热源 三不 胶头滴管。滴瓶。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用后即洗 滴管无需清洗 都要直立 悬空在容器口上方。烧杯。配制溶液 较大量...

九年级数学考点梳理

一 有关圆的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c 2 r d 2.圆的面积s s r?3.扇形弧长l n r 180 4.扇形面积s n r?360 rl 2 5.圆锥侧面积s rl 二 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 a,b 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a 2 y b 2 r ...

九年级化学考点

九年级化学考点及高频考点。一 考点 1.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应用,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规则 取用方法 液体的加热 玻璃仪器的洗涤。3.科学 的一般步骤。4.空气的组成及用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空气污染原因及防治,5.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