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和幸福的体悟。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6个生字,理解“风靡、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4.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件玩具——竹节人,你们见过竹节人吗?竹节人是什么?(板书课题——竹节人)
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的玩具。
2.你们小时候流行玩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相似的。让我们通过课文,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1.介绍作者。
范锡林: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风靡嵌入鏖战沮丧悻悻犹酣观摩破绽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叱咤风云弄巧成拙赫赫伟绩(2)词语解释。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嵌入:紧紧地埋入。课文中指鞋线紧紧地拉进桌上的裂缝里。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技高一筹: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鏖战:激烈的战斗。沮丧:
灰心,失望。
悻悻:形容怨恨愤怒失落的样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2.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2小节):概述当时“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小节):描写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和乐趣,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第三部分(20-29小节):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全文围绕一个“迷”字,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具——竹节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生迷到老师迷,充分展示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4.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浏览全文,确定阅读任务。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2)小组**,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第一组——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制作(第3自然段)
把毛笔杆(细竹竿)锯成约一寸长的一截,作为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②在这一截上端留出脑袋,接下来的地方钻一对小眼,预备装手臂。③锯出八截短的,作为竹节人的四肢。
把这些截按人体的形状摆好,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线绳依次穿起来。玩法(第自然段)
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摆动,手挥舞。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玩对打的游戏。
第二组——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第8—19自然段)①利用破课桌玩竹节人,破课桌变成了古战场。
玩出种种花样:一个竹节人独自表演;两个在一起搏斗;线被卡住,竹节人变成呆子;
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枪的武士。
课下玩,课上也玩。④老师也会玩得津津有味。
第三组——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第20—29自然段)①起因:“我”课上玩竹节人。
经过: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同学们在老师办公室窗外寻找老师扔掉的竹节人。③结果:我们意外发现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3)阅读方法总结。
三个小组有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比如,你是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阅读,遇到文中写“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四、总结提高。
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大家有没有心痒痒,也想动手做一做竹节人呢?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对应的玩具,我想同学们从小到大肯定玩过各种有趣的玩具,它们也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乐趣。但老师觉得有点遗憾的是,今天的玩具太过精美,而且少了一点人情味,大家多是自己玩,而很少能体会到许多人围在一起玩某个玩具的快乐了,更何况那玩具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呢?
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竹节人的制作过程以及斗竹节人的诸多乐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根据自己喜欢的阅读任务去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2.说一说,自己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些什么细节?二、品读课文。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
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从文中加点字可以看出什么?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而不像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
只能”有点儿心酸,也带点儿调侃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
只要”“很快”“以至”说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供选择,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2.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两个“而”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而”表转折,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表现了儿童的顽皮与可爱;第二个“而”是对前文的转折,虽然课桌破旧,但却正好可以用来玩竹节人,体现了我的窃喜、满意与满足。
3.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4.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你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5.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这几个感叹句写出了什么?
作者连用了五个简洁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6.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过侧面烘托,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7.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你怎么理解这三个词语?
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三、问题**。
1.文章主体部分——斗竹节人(9-19自然段)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从“有时”“还有”“其实”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游戏欢乐的程度而逐渐递进描写的。
2.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迷,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其次,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最后,它使得“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爱可亲的老师,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为什么用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来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呢?
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所以说得详细,让读者有一定的了解,若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制作和玩竹节人;二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作者竟然还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记得那么清楚,可见竹节人曾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又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4.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
当“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的那一幕时,肯定惊奇于孩子们喜爱的竹节人竟获得了老师的青睐,原来看似严厉的老师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很开心。同时,“我们”也因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给了老师一个放松、玩乐的机会而感到自豪。老师玩竹节人的一幕也成了“我”关于竹节人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
四、拓展阅读。
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节人,她童年时的竹节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1.出示片段,学生拓展阅读。
玩竹节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当观众。我不想当观众,要用竹节人来唱戏。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艺,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
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我的两个哥哥给我做了二十多个竹节人,有些竹节人的手上还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宝剑,甚至小锄头、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这些竹节人装在一个小竹箱里,那是我最迷恋的玩具。
木鬼戏听多了,我能记熟情节和戏词。我常用这一班子竹节人立在一张长椅子上唱戏,全心投入进去,完全在戏中。后来,我大胆地更改一些戏的情节。
再后来,我又试着把电影里看过的故事用竹节人演一演。又再后来,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进去,每个竹节人扮演身边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诚观众。
任何时候,我在用竹节人演戏,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对面,目不转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铁杆戏迷的样子。后来,多来了三条狗当观众。再后来,就有了人当观众,多的时候能达二十多个。
有些人被我用竹节人演进去,他们也觉得骄傲。没有被我演进去的人来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节人演一下。有人喜欢看,我就有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作家王勇英。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竹节人是打斗用的,而这里的竹节人是“戏班里的演员”,而且形象更丰富些。(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收获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五、总结概括。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传统玩具——竹节人,知道了它的制作方法、玩法以及在当年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课下从网上搜一搜,看一看,传统玩具还有哪些?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
六、作业布置。
1.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别人。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说课稿
竹节人 说课稿。竹节人 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 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 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 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说课稿
竹节人 说课稿。竹节人 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 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 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 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说课稿
竹节人 说课稿。竹节人 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 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 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 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竹节人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