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目标分析:
本文记叙了是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多人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款待,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姐妹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比喻使用的贴切和生动,从而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草原的美,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因此多**课件的使用也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想像草原的美景;感受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展开想像、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
1、同学们,大家记得哪些描写或歌颂青草的诗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师:青草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它的景色更是迷人。大家喜欢遍布天涯的青草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看看说说草原有多美。(揭示课题:草原)
课件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
3、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草原的印象或感受。
二、了解老舍、草原。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检查自学的情况。
2、注意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渲、欲、迂、腐”
四、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3、课文的写作思路(写作顺序)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草原风光。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划出文中写的好的地方,并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六、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3、出示课件: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2、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五、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板书设计:天。
自然风光一碧千里 、明朗。地。草原。
迎接。民族风情相见。
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一.借助**,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 草原 阅读
第1课。藏北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星星点点的帐篷,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好像害羞的姑娘,用缓缓升起的丝丝轻烟遮住自己。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藏北的草原是温柔的。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羊儿在牧羊姑娘轻轻的歌声中,静静地吃着嫩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草原 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草原 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由于地域限制,学生对草原的了解绝大多数 于电视或网络,但作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草原人教部编版
1 草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通过替换 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5.通过欣赏 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汉蒙情深 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