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 凡卡 课堂实录

发布 2024-03-22 04:35:15 阅读 9009

12.凡卡(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作家契诃夫120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凡卡》。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我们要学的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

师:“记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具体到这篇课文,它的体裁是什么?

生:写信的记叙文。

师:这不是一篇完整的书信,文章只是把书信穿插在文里。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篇**。

什么是**?**,是用塑造人物的方式,创造一定的情节,设置一定的环境,通过人物的故事表现生活的作品。

师:大家先把黑板上的八个字读三遍,力求读准字音,并看清它的结构和笔画。

摩崽戳噎鲇醺耷蘸。

生认读生字)

师板书:说说凡卡)

师:这篇课文的阅读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走近课文中的主人公,每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内容。

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凡卡是怎样的小孩。发言的要求是:说一个简短的句子,根据课文来说话,力求发言的角度和别人不同。

我先说一个句子:凡卡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大家继续说开去。

生:凡卡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受人剥削的小男孩。

师:这是比较概括的语言,请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从课文第8段“经常挨毒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读出凡卡是个受人剥削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很悲惨。

师:这就是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觉得凡卡是一个天真的小男孩。(生有感情的朗读)“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师:我觉的“天真”这两个字还需要再换个说法,写信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天真的举动吗?他充满着希望,期待爷爷来救他。

生:我感觉凡卡是一个向往快乐生活的男孩。文章说:他天天受到主人的毒打,并且在信中哀求爷爷很多次,说是想回到村子里。因为在城市他很孤独,村子里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

师:我补充一点。他是个非常希望快乐和自由的小孩。自由的成分比快乐更重。

生:我从第8段“简直没有”、“一点”这些词中读出凡卡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小男孩。

师:是啊,他是一个常常吃不饱的童工。他可能是一个即使不会做错事,也是要挨打的童工。他也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

生:凡卡说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所以我认为他饱受折磨。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课文中的凡卡是一个没爹没娘的9岁的童工,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儿童,是一个曾经在乡村里和自己的爷爷有过苦难和自由的小孩,是一个在学徒期间饱受欺凌,设法写信给爷爷,期望脱离苦海的男孩。

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是故事里儿童悲惨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板书:读读课文)

师:刚才诸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找到这样的材料:“昨天晚上我挨了一次毒打”。

这是第8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次读:

设身处地的读,好像自己就是凡卡。就是一个9岁的男孩在倾诉自己的苦难。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

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师:这段文字有一部分需要用低诉的语调来读,有一部分需要用恳求的语调来读,揣摩一下,再读起来。

生自由地分层朗读)

师:我们再来读,男生用低诉的语调先来读,女生用恳求的语调来读,在什么地方衔接,自己去悟。

生男女分工,有感情的分层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心灵很震撼。这样的课文不能大声朗读。因为这是在写悲惨的生活。保持这样的语调,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再读一次。

生再次朗读)

师:9岁的孩子,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再回到这一段,用三个字概括凡卡的生活状况。这一层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凡卡的生活的,找出文章里面的关键字。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师:注意这样一个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过渡:“吃的呢?简直没有”,这一层都指向一个字“吃”。一个“打”,一个“吃”。继续看语句之间的衔接。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累”。因为他不知不觉睡着了。

师: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累,而且信中反复写了一个字。哪个字?我觉得是“睡”。

师:我们读一段文章的时候要非常关注它的层次。刚才的朗读就是读出这一段的大的层次。

刚才的概括,又是继续的细化、深化第一层次中的三个小层次。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苦难生活的。其他的各段也可以这样来读。

师板书:谈谈感受)

师:下面的活动更有难度。你认为这篇课文里面最撼动你的心灵的是什么地方?

生:课文里面最撼动我的心灵地方是凡卡写信时伤心的叹气和他在信中一次次哀求爷爷。当时凡卡才9岁,是个很小的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哀怨和痛苦。

师:反复写自己的哀怨,反复的哀求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生:第8自然段中:“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从“跪”、“永远”、“祷告”这些词感觉到凡卡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师:凡卡唯一能求助的对象只有爷爷,因此只有哀求爷爷。

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一双绝望的眼神。凡卡才9岁,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神。

师:“呆呆的望着窗口”引出的是回忆和爷爷在一起快乐的时光,这就更增加了悲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只有挨打受饿,这是用快乐的回忆写自己的悲哀。

生:第21段最让我感动。“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这是凡卡在遭受毒打后的梦,是一种向往。

师:多么美好的梦,注意这个“梦”,在凡卡的世界里,写梦就是写他的悲哀。

生:读着21段,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只是9岁的孩子,但现在能做的是将甜蜜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全部归结到梦境。

师:是啊。梦境是现实的反光。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讨论要升华一下,从作者表达的技巧来看最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最让我们感受到满腹悲哀的地方在**?

生:文章的第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愿意回到的村庄。虽然村庄很穷,而凡卡还是愿意回去,可见他是向往快乐和自由的。

生:我从15自然段中的两个“可怜”可以看出凡卡遭遇的生活很悲惨。

师:是啊,我还从你读的文字里看出凡卡心灵的纯洁,多可爱的小男孩啊。但是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请大家关注第段,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第段):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

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师: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

生再朗读)师:我认为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就在这里:“乡下爷爷收”,为什么?你们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话:这是一封永远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

生: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充满希望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对爷爷充满爱的信。

师:这是一封永远在信封里装着的、倾诉自己苦难的信。他的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

他满怀的期望、无限的期盼和痛苦,无人知晓,只能在梦中梦到爷爷。他不能解脱,也不能逃脱,他可能真的要死了。这是最悲哀之处。

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笔法上,他用了一种模糊的称呼:“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这符合一个9岁孩子的知识状况,这也告诉我们,当时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灾难是无穷无尽的。

大家可以继续品析。

评点。余老师《凡卡》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最令我们回味之处有三点。

一、对教材准确、精到的提炼,对教学简洁、深刻的设计。

凡卡》在小学阶段属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而作家契诃夫的文笔又处处值得品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提炼教材,成为教师面对此课教学时的最大难题。

余老师从文章体裁入手,确定品析人物形象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集中而明确。围绕这一目标,余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这里我们要注意余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

①用一个简短的句式表述。②根据课文内容来概括。③力求和别人的角度不同。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会尽量认真地关注课文内容,因为“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来概括”;学生会尽量全面地熟悉课文内容,因为“要力求和别人的角度不同”;学生会把看到眼中的大片文字一点点在脑中加以提炼,因为“要用一个简短的句式来概括。”这样的阅读要求像导火索,会把学生的阅读引到我们希望到达之处。这样的要求会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学生如何初读课文。

第二层次:选取文中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一小部分内容,反复、深入地阅读,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意蕴。教学中“精读”环节,唯有少,才能精。

而精读**,略读**,需对教材有一针见血的把握能力。文章第8自然段最充分地体现了凡卡的苦难,且对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有训练价值。余老师抓住了这一段话,引导学生一读、二读、三读。

第一次读,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好像自己就是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的苦难,读之前余老师加了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这样的环节告诉我们,阅读一段话首先需要无任务的放松状态的读,唯有这样一种读,学生的心才会尽可能地贴近主人公的心。

同时也告诉我们,唯有先设身处地地读,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之后,才可能在阅读中解决其他的一系列问题。第二次读,引导学生读出这段话的层次,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内心。第三次读,读出层次当中的更小的层次,细致入微地吃透一段话,同时细腻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阅读训练唯有这样穷追不舍,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增长。

第三层次:可谓这堂课的绝妙之笔。引领这个教学环节的,就只是一个提问——“你认为这篇课文里最撼动你心灵之处的是什么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这一环节,不仅妙在问题本身,还妙在它出现的时机。首先“最撼动你心灵之处”,学生所谈之处可能会各不相同,这样又引导学生再次回归到课文整体上来,巧妙地补充了上一个环节只抓一点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辐射到课文其他值得品析的细节上去。第二,这一环节建立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

此刻,学生对人物形象不仅有了初步全面的把握,还有了深入细腻的感受,带着这样的认识再读课文,便很容易发现撼动心灵之处。无论是就文章的思想情感还是表达特色,学生都比较容易有感而发。若把这一环节放在教学伊始,学生的状态也许会有些麻木,所发之感极有可能是无病呻吟。

再次,“最撼动心灵之处”在文章最精妙之笔“寄信”一处,教师有自己的预设,而学生却未必有这样的鉴赏能力。余老师在充分肯定大家认识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到了这一处的精妙,非常有价值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 4单元教材解读。作者 蔡场小学 蔡场小学点击数 155 更新时间 2011年03月30日 教学设计理念 1 新课标强调了 读 的重要性,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产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2 恰当运用多 辅助教学,提...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01教学反思

5单元 凡卡 教学反思。凡卡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 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 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 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 二单元复习试卷。一 填空 个是 的3倍是 2 的是 的是 3 一个苹果重千克,4个人平均分吃这个苹果,每个人吃这个苹果的 每人吃 千克。4 一瓶蜂蜜重千克,已经喝了,喝了 千克,还剩下 千克。5 一个长方体,长7dm,宽4dm,高2dm,它的棱长总和是 表面积 6 把2个长是7厘米 宽是6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