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案设计

发布 2024-03-21 06:20:11 阅读 7476

单元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

围绕“自然”这个主题,《古诗两首》中《登鹳雀楼》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黄山奇石》课文通过描写“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日月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葡萄沟》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2.丛书简介。

本单元主题丛书内容有以自然为主题的文章《黄山印象》、《飞越海峡看台湾》、《美丽的蝴蝶岛》、《南海明珠——海南岛》、《庐山云雾》、《五花山》、《美丽的长白山》、《美丽的武夷山》、《神奇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洱海》、《家乡的天鹅湖》、《江南小巷》,彰显了祖国山河壮丽,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还有“古诗中的风光”,集中了《四时》、《芦花》、《贞溪初夏》、《花影》、《出郊》五首写景的古诗。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经典国学文化特色。

3.单元双线主题。

人文性主题——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

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工具性主题——阅读主题: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表达主题: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单元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3.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单元课时安排:

周课时为__8_节,两周共计__16___节。模块序号。

教学内容。1.精读课文《古诗二首》

第一模块2.丛书《四时》《芦花》《贞溪初夏》《花。

影》《出郊》1.《黄山奇石》

第二模块。2.《黄山印象》《庐山云雾》

2课时所需课时2课时。

1.《日月潭》

第三模块。2.《飞跃海峡看台湾》《美丽的蝴蝶岛》1.《葡萄沟》

第四模块。2.《家乡的天鹅湖》《江南小巷》1.《语文园地四》

第五模块。2.《五花山》《美丽的长白山》

2课时。3课时。

4课时。群文阅读《美丽的武夷山》、《神奇的童话3课时。

第六模块世界——九寨沟》、《洱海》、《南海明珠—

海南岛》赠送以下资料。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懂得感受爱,也懂得回报爱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方法。

2、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的不解、顿悟、感念的过程。

预习设计】1、学生需认真朗读全文,弄懂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父亲和儿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歌曲《父亲》,并欣赏一首小诗。“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父爱是**,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背影》,看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究竟在**?二、检查预习(小组之内检查)1、正音练习:给加粗的词注音。

变卖典质(diǎn zhì)颓唐(tuí)狼藉(jí)交卸(xiè)奔丧(bèn sāng)簌簌(sù)晶莹(yíng)迂腐(yū)琐屑(suǒxiè)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行李(kān)

妥帖(tuǒ)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2、根据解释填词语。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失业在家。赋闲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腐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祸不单行。

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变卖典质精神不振作。颓唐。

三、朗读课文,交流**。

1、刚才我已经说过,《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产生了某方面的疑惑,那么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或疑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用“我觉得。”的句式来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朴实特点,通过读的形式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虽然平实,但是却很感人。

2)引导体会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那一次写的最详细?作者是如何来详细刻画“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的?(**电视散文《背影》片段)

边引导,边朗读,边体会,重点解决:a、“背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最详细。

b、在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时,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入手,细致入微的刻画。如:“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中体会父爱。

c、从父亲的衣着上来体会、父子衣服的对比(他给儿子做了紫毛大衣)及营造的氛围和心情(悲凉、沉重),帮助学生分析特定背景(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等等)。

教师总结:作者刻画的这个背影,是自己终生难忘的父亲的背影,他通过写父亲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奔波劳累中,依然为儿子尽心尽力的伟大的父亲,这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我们感受到了博大深沉的父爱。

3)在送行中,父亲除了为儿子买橘子外,还用什么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八年以后,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怀的是怎样感情?

教师总结:浦口送别的时候朱自清才20岁,因为年轻,所以他当时也会对父亲的琐碎的表达爱的方式表示不满,可是当他在八年后,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对父爱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时的自以为是也感到非常的后悔,自责。他把自己这种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勇敢的展现在了众人面前,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4)面对父亲,作者当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的?教师总结:觉得父亲迂腐、令人讨厌。四、引深拓展。

1、同学们,看到20岁的朱自清,你是否想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有一些对父母、老师、长辈的关心的不耐烦,是否在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的某些言语和举动太过多余,是否有过觉得自己要比他们聪明得多想法?那现在呢?

你又怎样看待这些事情呢?

学生讲述感人的故事。

2、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多**展示)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

“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学生写作练习,朗读展示。)六、结束语:(**歌曲《懂你》)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

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练习。二年 班姓名。一 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 里。1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穷水尽 q ng 层林叠翠 di b.水分 f n 成熟 sh u c.热情好客 h o 蒙蒙细雨 m ng d.奇形怪状 zhu ng 钉 d ...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8彩色的梦。教学内容 彩色的梦 是一篇童谣,写的是小朋友用五彩的画笔,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那么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目标 1 认识 盒 聊 等10个生字,会写 彩 梦 等10个新字。会写 彩色 脚尖 森林 雪松 歌声 苹果 精灵 季节 等词语。2 ...

部编本二年级第四单元小测验

第四单元。l u f n l u d n y r n y ji xi n y j n t u l u c n y n c n zh o li n l hu y n y n u h o sh n chu n n n b b fen n xi j r n m i ti n sh n q sh n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