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人生感悟。
单元整体说课。
教材分析。第五单元围绕“人生感悟”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讲述了三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蕴含在老人的话语中。《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本单元的表达特色:借助人物对话、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能正确识记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1.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句段,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
2.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写人、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1.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句段,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
2.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写人、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能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的哲理。
学习难点。《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课时。
《最大的麦穗》 2课时。
《山谷中的谜底》 2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2课时。
总课时 10课时。
课时教学详案。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材分析。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至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峰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山沿着小溪散步时,遇到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
第三段(第4至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2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两个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寥寥数笔,准确生动。
第4至1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表现出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精瘦、瘦削、打量、望而却步、豁达开朗”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书质疑,自主**,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3.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
4.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重点。1.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采用比喻、夸张、衬托等写法表现天游峰高、险的特点,感知作者写景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等句子的言外之意,初步认识散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寓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建议。1.读书指导。
(1)初读感知。让学生与课题对话,进行阅读**,产生阅读期待。可以作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从“天游峰”这个词语中,可以**到天游峰一定很高,在这座山上的人就好像是在天上游览;从“扫路人”这个词语中,可以**到这篇课文是写人的,写的是一位扫路人。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脑海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呢?
它是什么样儿的呢?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阅读伊始,让学生带着这些阅读期待打开课本,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揣摩。边读边想一想上面的问题,看看哪些问题自己可以独立解答。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
“帚”是翘舌音,“削”读xuē,不读xiāo。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间教师帮助正音。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提出自读中发现的新问题。
教师在梳理学生的质疑时,相机将学生阅读中的新问题与阅读课题时产生的问题联系起来,为学生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2)精读感悟。教师要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抓住学生在读题时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课文的第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高与险。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具体的数据“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侧面烘托“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多角度展现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儿的”进行阅读对话。
用“ ”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险峰”“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终于”“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语句的反复品味,并结合天游峰的相关**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感受“我”登上顶峰时的惊喜心情。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整体朗读第自然段,闭眼想象,神游天游峰。
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课文第3至12自然段通过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一位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形象。教学中,可抓住主要问题——“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将第3至12自然段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
首先出示文中的彩图,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对这位老人有所了解——“从画面中你能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呢?”从他手中拿着的那把扫帚,可以知道他的工作是打扫天游峰的石阶;从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可以推测出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从他微笑的神态上,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关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可以允许学生只研究某一处、某一句,但必须要读进文中去,脑海中要能浮现出这位老人的形象。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外貌方面,重点抓住第自然段中的“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
动作方面,重点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语言、神态方面,重点抓住“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朗声大笑”等语句,感受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这句话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生活充满了信心,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感受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让学生再整体、有序、全面地走近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2.合作**。
课文中的扫路老人自己觉得工作一点不累、生活一点不苦。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本该早已退休颐养天年,而这位老人每天却要扫这1800多级的石阶,他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劳累,生活该是多么的清苦呀。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合作**:
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就此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正方:
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不累、生活不苦。反方: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苦、生活累。
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寻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相关提示。
(1)指导学生“用钢笔描红”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字的结构特点,观察并把握好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2)课后练习2要求学生摘抄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完成这道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第自然段,摘抄有关语句。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表现出来。
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扫路老人自强不息、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3)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通过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可以在课后设计这样的练习进行写法的迁移: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 “精瘦、瘦削、打量、望而却步、豁达开朗”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书质疑,自主**,围绕“自信、豁达开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直接描写扫路人言行、外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感受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心态,受到感染和启发。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夹竹桃 教学设计。l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l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l体会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 有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l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教学设计 一 揭示课题。1 揭题。2 正音 夹是个多音字。表示从东西的两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学设计
1.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文本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 导入。1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板书课题,谁来读一下课题。生 17 夹竹桃 jia第一声 2 预习了吗?你们把文章读了几遍,你呢?好,我请六个同学来读一读课文,谁自告奋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墨梅》教学设计
墨梅 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2制作好课件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