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导学案

发布 2024-03-10 17:00:04 阅读 2512

《从军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单元人文主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题目《从军行》的含义,知道什么是乐府。

2、诵读古诗,感知诗意。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预习指导:一、介绍作者。王昌龄。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解诗题。

1、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从军行七首: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三、明诗意。

1、青海:指青海湖。

2、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3、穿:磨破。

4、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5、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6、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7、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四、悟诗情。

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王翰的《凉州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徐锡麟的《出塞》,和同学们一起研读赏析。

六、达标检测。

请同学们有感情诵读并规范书写《从军行》。

语文九年级《从军行》教学设计

语文九年级 从军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边塞诗歌的特点。2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 特色。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

五年级语文上册11 1从军行说课稿长版

从军行。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这首 从军行 在长春版教材小语六年上第十板块 信息与生存 中。编者将这首 从军行 编排在这里意图有两方面 一是了解 烽火 这种边防报警的信号。二是侧重诵读,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课标第三学段指出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军行

从军行。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2 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