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发布 2024-03-09 14:55:02 阅读 7689

第七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典案。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古典**,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感悟古诗内容。

1.合作**: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

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3.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

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

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

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

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板书:

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

(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4.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5.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古诗新唱)

六、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法:(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学法,为学生自学古诗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塞下曲。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

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指名说)

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绿人教 部编版

10绿。教学目标 1.认识 挤 叉 这2个生字,会写 瓶 挤 等4个字,正确读写 墨水瓶 墨绿 等词语。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歌内容,说说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起来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4.对比感受 西湖漫笔 中的 绿 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天窗》人教部编版

天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读好每一个句子。2 体味孩子们的生活情趣,能借助课文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通过 天窗 看世界的情趣。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 孩子们唯一的慰籍 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教学难点 会句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一单元

第一单元小结。一 字词盘点。1.字。1 难读的字。疏 sh 附 f 捣 d o 谐 xi 藉 ji 绮 q 2 难写的字。疏 右上偏旁不是 亡 注意末笔的点。蜓 右边偏旁注意是 廷 要和 延 区分开。剥 左下偏旁竖钩左右分别是两笔。序 广字框里面是 予 不能加撇笔写成 矛 藉 左下偏旁不是 丰 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