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50中学姚惠兰。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第二册第五节。
原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学生参与实验**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该节教学内容实质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深刻理解与应用,不止是此内容的延伸,也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物理知识的迁移,更是一个将理化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情趣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为后面电解池的教学做下铺垫。
学生分析: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基础:氧化还原反应与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得电子、失电子的关系,对生活中的常见电池有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的知识性目的就是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所以创设电池情景、唤醒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然后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启发学生在此原电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新型电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判断电极名称;能够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能够叙述原电池工作原理;能够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够设计新型电池,并会书写几种新型电池的电极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认真仔细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寻找规律和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具准备:多**、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导线。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原电池及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概念;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情境的创设贴切——旧知识的唤醒及时到位、生活化学引入准确,整体教学环境的铺垫很成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设计与启发成功——电极材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准备,教师的及时引导到位;能及时将知识迁移。(教师引领、指导、组织,大多数时间由学生参与其中自主学习——如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正负极的判断,原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等)
缺点及改进方向:在学生参与的环节上由于人数太多致使教师关注不周,对懒于动手的学生缺乏鼓励,致使学生参与面较狭窄,应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对开放性作业挖掘不深,没有留下发散式作业。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山大附中李复兴。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 原电池的概念 原理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精
教学目标 掌握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 电子流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培养学生关心科学 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 电子流和电流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 法。教学用品 铁丝 铜丝 锌片 铜片 稀硫酸...
4 4 1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4 4 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 原电池原理 构成条件 电极名称的判断。2 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2 能力和方法目标。1 可按照学生实验内容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验证原电池的存在。2 通过锌 铜单独浸入酸溶液中的现象,到锌和铜接触后浸入酸溶液现象的比较,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