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学手册》读后感。
上学期,黄陂区优质课比赛,我很有幸去听了几节课,与其他老师交流听后感受时,觉得自己不会听课,因为我只记录了上课流程、部分教师、学生的活动情况,而别的老师关注的学生活动更详细,评课时总能深层次的挖掘教者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我流水账似的听课记录并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多大的帮助,换言之,听课效益低下。于是,在拿到《中国教师教学手册》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待的翻到了《第四章听课、评课,教师能做些什么》。
通读本章,我有五点想法:
一、听课前,应选择一个角度:
我们知道,每一次听课对授课者或听课者都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所以听课很难说是一种单一任务的活动。但是每一次听课总会有所侧重,否则四面出击,什么都想干,不突出重点,效果就不会太好。为此,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如果现在让我再来听那节优质课,我将更关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学习效果这两方面。因为这是一节综合课程,一节课很难将本章的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所以在选材的处理上就大有讲究。从这个方面也能看出教者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学生学习效果是验证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看教者所选教学内容难易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最有效方式。这样的听课能进一步加深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听课时,应探寻教者的理念:
同一节课,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人去上,就会上出不同的效果,我觉得,这最大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教学理念和风格不一样。所以教者的教学理念才是整个课堂的精髓,也才是对我们教学最有指导意义的。这尤其体现在跨学科听课上。
跨学科听课时,我们不可能去备课,对课的内容,我们也不甚熟悉,那听什么?就是听她的设计理念对本学科是否有借鉴指导意义。其实每一节课都是教者对教学理念的诠释,如果我们读懂这种诠释,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那将促进我们更快成长。
三、主动与教者产生思维碰撞:
夏敏杰老师在制约听课效率和效果的原因中提到,“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局外人,听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我觉得这是我听课时常常会出现的状态。究其原因,我缺乏“主动”意识,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在听课过程中,应时常反问自己“如果我来处理这个环节,我会这么做?”不断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处理方式与教者进行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劣势,在与教者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找寻最佳的教学方法。
四、听课后,应与教者分享听课感受:
老师在经历了一节课的忐忑之后,最想获得的是听课者的真知灼见。将自己听课的感受与教者分享、**,是对别人上课的尊重,更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在大家评课时,我常常会发现自己听课时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别人的评课也能引发自己对这节课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记录听课感受。
记得有一个实验,讲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参加一场讨论,两周后,他们只能记得9%的具体论点。这也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让转瞬即逝的精彩原因永久留下来,并在下次需要时能重温,还是要将这些剖析、反思记录下来。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一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 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 中国教师报 作为 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 的 中国教师报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坚持 和 用心 读 中国教室的奇迹 有感。近日,我读了 中国教室的奇迹 中的 幸福第一课 幸福第二课 和 幸福第三课 这些部分内容中,最令我震撼 回味 引起共鸣的一段话是 三年,1000多日日夜夜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打拼,共同成长,俞玉萍老师为孩子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留下中国教室的奇迹的无数好...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 读后感。中国教师的奇迹 读后感南京之行,我收获多多,还得到了几本好书。最近,读了其中一本叫 中国教师的奇迹 读完之后,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为他们的事迹所敬仰。中国教师的奇迹 之中,有中国教育界的 奇迹教师 魏书生,有中国 教育奇人 钱梦龙,有 神奇教师 孙维刚,有创造 尝试奇...